为红军取名的清末秀才吴兰阶
撰稿人:詹帆 吴胡振宇
(一)吴兰阶十色嵌巧联为“红军”取名
1927年夏天,汉奸汪精卫公开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为了反击敌人的猖狂进攻,中共黄麻特委领导湖北黄安、麻城两县农民在11月13日举行黄麻起义,攻克了黄安县城,摧毁了伪县政府。起义军此时被称为“农民自卫军”。
5天之后的18日,黄安县工农政府宣布成立。当天,黄安县城披上节日的盛装,县衙大门彩灯高悬,红旗飘扬,著名书法家吴兰阶应邀写了一副对联:
痛恨绿林兵,假称青天白日,黑暗沉沉埋赤子;
克复黄安县,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
这副对联,一连嵌进了十个形容颜色的词,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当时的真实情景。他用红色象征革命军,表达了贫苦大众对旧势力的痛恨,对新建立的工农民主政权的拥护。
自此,人民群众便开始把农民自卫军称为“红军”,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第一次喊出“红军”的名字。1928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全国各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武装正式命名为“红军”,“红军”的名字从此传遍世界。由于“红军”一名的广泛传播,黄安县后来改名为红安县,成为共和国两个以“红”命名的县之一。
(二)十八世书香门第的优秀代表
吴兰阶(1886年四月十一——1939年至1943年间的十月十六日),一作吴兰陔,本名吴乐珄,原名乐笙,字汸,号澜皆,以号行世,后被写作同音字“吴兰阶”或“吴兰陔”,陡山南吴第18世后裔,出自书香门第,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城内民主街人,故居在今龙乡印刷厂内,南邻董必武故居。吴兰阶一生从教,又是著名书法家,曾任县立模范小学校长、县立高等小学堂及私塾教师。
吴兰阶是国家代主席董必武同志的亲戚、邻居、同学和发小。董必武是吴兰阶的亲姑母的孙子,那么吴兰阶就是董必武的亲表叔。然而董必武的姑姑又嫁到吴家,成为吴兰阶族兄吴乐盛的夫人。这就是人们称之为“骨肉还乡”,亲上加亲。这种两代联姻的情况,是本地当时所盛行的风俗。
吴兰阶是董必武的嫡亲表叔,但比董必武还要小三个月。自小时候起,他们就一块儿玩耍,一块儿读书,共同度过了一二十年的美好时光。吴兰阶天资聪颖,1899年黄安四位学子到黄州参加观风考试,吴兰阶获第一,董必武居第二名。
1914年,吴兰阶在其主编的《吴氏族谱》中,作了一自传:“字汸号澜皆,屡拨前茅,两取调复。光绪乙巳(1905年)奏调黄郡师范(黄州府师范学堂,今黄冈师范学院)毕业,奖给附生(低等秀才)。宣统庚戌(1910年)选举孝廉方正,赐六品顶戴(正六品)、候选知县。生于光绪乙酉年(1886年)四月十一日子时。”
孝廉方正,指孝道廉洁、光明正大之人。系清代特诏举行的制科之一,由地方官举荐送吏部考察后,授以知县等官职、教职。
吴兰阶逝世后,葬于黄安城外的胡家河村,今迁高桥镇邓家湾村。墓地大理石碑上记载了吴兰阶的生平,由其孙子吴港宜撰写。
“吴兰阶,原名吴乐珄,字汸,号澜皆,世代书香之家第十八世的优秀代表。亲戚、邻居董必武的发小、挚友,曾几救其于难。1927年黄麻起义时挥毫赋佳联,成就红军来源。1931年红四方面军成立,亲送子汝咸参军并携子式咸率宣传队慰问演出。1933年在城西河畔安葬红军无名烈士,并修建纪念塔。1938年积极宣传抗日救国,严斥怒拒鬼子所求。著名于清末民初,曾选孝廉方正。然思想进步,善用对联、词赋等针砭弊端教书育人。树立书香旗帜,德义共襄,后世典范。”
(三)吴家两救董必武
1915年,董必武中断东京的留学生涯,回国参加反袁护国运动,被黄安县署逮捕。黄安县署是奉湖北省军务督办段芝贵、巡按使段书云会衔密令捉拿董必武的,准备拿获后即解省法办。
曾外孙出了事,吴兰阶家族立即参与营救。吴家的女婿陈逵九是黄安的“小京官”,曾任清朝军机章京、礼部主事,后回乡任黄州中学校长等职。受吴家之托,陈逵九专程回到黄安向知县王立廷求情,说董必武是他的学生,为人正派,品学兼优,决不会为非作歹,请暂不解省。如省方责问,由他担保;又连夜到武昌找段书云。 陈逵九和段书云在清朝军机处同事多年,相交甚密。段书云碍于情面,答应不予追究。董必武这才免遭杀身之祸,得以保释。
1927年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抛弃了孙中山的“联共联俄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思想,公开叛变革命,血腥镇压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通缉以董必武为首的黄安92名共产党员,董必武家的房子被捣毁。
在被军警包围的危急时刻,董必武闪进隔壁吴兰阶家躲避。在吴家的掩护下,董必武沿着几百米长的院墙从吴宅南边一小门逃出,离开黄安城潜往武汉。
董必武家是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大家庭,全家共有三十多口人。房子被毁后,在吴家的接济下,全家搬到黄安城外的今金沙社区朱家塆居住。
(四)送郎当红军
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黄安县七里坪镇成立。吴兰阶亲自送次子吴汝咸参军,并携三子吴式咸率领的学生文艺宣传队到七里坪作慰问演出。
吴汝咸(1915——?),《湖北省革命烈士英名录》第二卷第三分册(红安卷)第217页写作“吴汝寒”,系登记时笔误(红安话中,“咸”、“寒”同音 );原载生年为1912年,现据族谱订正。《英名录》对其简历记载为:1930年入党,1931年参加红军,任红四方面军12师(红三十军前身)政治部秘书(正营级),1932年后下落不明。
吴汝咸从小聪颖,14岁即赴武汉学习,后就职于南湖飞机场。受父亲的教导,加入到红军的行列。他在革命的熔炉中锻炼成长,从士兵干到营级干部(师政治部秘书)。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离开黄安进行战略转移后,与家人失去联系。
建国后,吴汝咸的大哥吴典(吴用咸)以水利专家的身份赴京开会,见到了董必武同志,急切地打听老二的消息。董老说最后一次见到吴汝咸是在四川毛尔盖,即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之时。
为寻找吴汝咸,董老登报寻人,并向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元帅打听,但都无果而终。后来,吴汝咸被政府确认已经在战斗中牺牲,追认为革命烈士,牺牲的具体时间、地点及安葬处均无法查清。
(五)善用诗词、对联针砭时弊
吴兰阶为人诙谐幽默,愤时嫉俗,善用诗词、对联针砭时弊,揭露社会黑暗,每一联出,时人为之倾倒。可惜今存不多,大多已散失。
如曾写一联讥讽县署所办的养成所:“养什么人才,开办报销八百串。/成何种事体,上堂不过四五人。”
还有一副讥讽县咨议局的名联:“一伙假名公,猪公、狗公、叫鸡公,公不言公,公理何存,公心何在,如此借公图势力!/四门设立局,茶局、酒局、洋烟局,局中斗局,局内者生,局外者死,何时了局得清平?”
1916年,北洋军阀黎元洪继袁世凯任总统后恢复国会,黄安成立了咨议局,由全县最大的地主、原50会会首李介仁任议长。议员名为“社会贤达”实为土豪劣绅、流氓地痞。咨议局有权干预县政,于是县署与咨议局一拍即合,知事与议员沆瀣一气。他们明争暗斗争权夺利,横征暴敛鱼肉百姓。吴兰阶对此深恶痛绝,专门写出此对联予以抨击,在当时的黄安县城和周边产生了较大影响。
(六)承修白骨塔,集中安葬烈士遗骨
1933年,受民间慈善机构的委托,知名人士吴兰阶出面领头,在县城西门外倒水河东岸(今将军城小学旁河堤处)修建圆柱形白骨塔,收殓荒郊尸骨。
当时,黄安县城很小,周长不足4里。但城外到处都是乱葬的无主坟墓,大部分都是1927年黄麻起义和1931年黄安战役中牺牲的农民赤卫队员、红军战士,以及少量遇难的平民和国民党阵亡官兵。
吴兰阶亲力亲为,一方面动员慈善人士出资,一方面组织民工施工,为修建白骨塔既劳心又劳力。
1956年4月,董必武在解放后第一次回红安。16日晚,在王家畈村南头,董老用拐杖指着一座圆柱体建筑问:"那是什么?"陪同的马友才县长说:"那是安葬无名烈士的白骨塔。"董老又问红安烈士的准确统计数据,马县长说有十四万。董老久久地凝视着白骨塔,缓缓的说:"十四万优秀儿女是红安人民的骄傲,他们的鲜血没有白流!"
1969年,红安县城修建了倒水河南门拦河坝。因水面提升,于是在当年冬天修建了王家畈河堤。白骨塔为此向东迁移了近百米,处于今将军城小学院墙东、王家畈塆内。形状由圆柱形改成方形,有4米多高,砖砌而成。
解放初期,红安二中等一些学校一直把白骨塔当作革命传统教育场所,多次带领学生祭奠。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白骨塔还被写入红安县的小学语文课本。1956年,红安县烈士陵园建成后,成为了官方正式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白骨塔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
(七)拒绝为日本人服务,誓死不当亡国奴
1938年武汉会战后,日军入侵黄安,轰炸了黄安城。吴兰阶家的房子在炮火中成为灰烬,被迫搬到夫人娘家——高桥镇程河塆居住。
日军在黄安县设立了“维持会”,到处拉拢汉奸为其工作,“维护社会治安”,防止老百姓反抗。由于吴兰阶的声望高,日军让汉奸找到“跑反”中的他,软硬兼施,逼迫他当“维持会”会首。他严词怒拒,誓死不从。吴兰阶对家人说:“让我当汉奸,替日本人做走狗,那是上辱历代祖先的英名,又落后人的千古骂名!”他的一番慷慨陈词,其民族风骨犹见正气。
因为日寇的入侵,老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吴兰阶亲身体会和目睹了社会底层的辛酸。面对国恨家仇,吴兰阶两眼冒火,悲愤填膺。在不住的焦虑和盛怒之下,吴兰阶的身体日益衰落,于1939年至1943年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因肺气肿含恨离世(具体年分失考);然而这位才华横溢、铁骨铮铮的社会贤达,却永久地活在红安人民的心中。
吴兰阶墓
吴兰阶后人清明祭祖合影
作者简介:
詹帆,红安县政协文史专员、红安县作家协会会员、黄冈市地名文化研究会会员。
吴胡振宇,红安县吴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编发:吴文蕾
审稿:吴小艾
审核:吴合林
下一篇:吴海泉与他的三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