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季札在政治上表现非常出色,具有远见卓识,他在17岁时辞让王位,选择耕作以示谦让。季札让国、观乐、挂剑、守仁、救陈这五个故事已经脍炙人口两千多年了。吴季札淡泊权位,注重礼乐文化。在吴国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虽未直接继位,但对吴国的决策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何吴季札92岁出山救陈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维护正义和避免战争带来的灾难。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485年,楚国出兵陈国,诸侯国之间相互争斗是常态。陈国弱小,为了自保,陈国君连夜奔波来到季札居住地,请求德高望重的吴季札出山。此时92岁的季札已经远离政坛多年,但季札一直倡导德政,主张修礼。这次楚国再度出兵,不仅会使得陈国百姓遭受战争苦难,而且如果陈国被楚国吞并,吴国也会受到战争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吴季札92岁的高龄再度出山,长途跋涉来到楚国军营,劝说楚将子期(公子结)不要违天意,为了无辜的百姓着想,劝说双方修好才是德举。子期考虑到吴季札德高望重和有理有据的劝说,最后退兵回到楚国,避免了一场战争的发生。
吴季札这次出山,不仅成功劝说了楚将子期退兵,还派人到吴国,让曾孙吴王夫差送2千担粮草到陈国,帮助陈国民众渡过灾荒之年。然而,由于长途奔波和连续操劳,吴季札最终因心力憔悴去世,享年92岁。他葬于江苏丹阳延陵。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对华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孔子对他的高尚德行推崇备至,称其为“天民”,认为季札是古代被崇尚敬仰的人。使他成为春秋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深受人民的敬仰和爱戴。
文化影响:季札的行为在春秋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仁政思想和礼让精神被后世广泛传颂。孔子听到季札去世的消息,怀着崇敬的心情写下了“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的碑文,刻成石碑立于墓前,进一步提升了季札的历史地位。
历史记载:《左传》、《史记》等重要历史文献中均有关于季札的事迹记载,这些记载不仅丰富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资料,也为后人研究季札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了重要依据。
文学价值:季札救陈国的历史事件在文学作品中也有所反映。例如,《史记》中对季札的记述达到了1600多字,高度赞扬了他的仁心和博学多才。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吴季札在文学和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吴季札对今天的启示:季札不仅在于他的礼让王位,也不仅仅是他的观乐、挂剑、守仁、救陈的重信守诺,而是一种溶入仁、义、礼、智、信、让的君子坦荡浩然之气,若真能行之于世,将是一个几千年梦寐以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同世界。
汉川市泰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吴腊保
2025年1月12日
图文:吴腊保
编发:吴德泉
审稿:吴小艾
审核:吴合林
2025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