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闽北十余县均有吴氏族人,人口总量洋洋大观,留名史册者则屈指可数,如建州浦城县的吴待问、吴育、吴充、吴安诗、吴骏、吴道,建安和瓯宁县的吴棫、吴栻、吴激、吴申、吴袐、吴师服,崇安县的吴玠、吴璘、吴评、吴逵、吴楫、吴必明,建阳县的吴居仁、吴翌,松溪县的吴执中,政和县的吴球等;南剑州剑浦县的吴辅、吴仪、吴熙、吴方庆;邵武军邵武县的吴处厚、吴英、吴寿昌、吴点等人。诸人可称精英,其中既有宰辅兄弟吴育吴充,也有吴氏双璧吴仪吴熙,还有抗金双雄吴玠吴璘,当然也有真廉吏吴居仁以及享誉儒林的吴棫。
这些人,或出身于封建地主阶级,或为破落地主家庭和农民的子弟。他们幼年生活贫困,在求学、当官、抗击侵略中,呈现出较高的政治、文化素质,最终成为高官、名将、宿儒,成为社会精英。这些人入仕之前按照儒家思想致知、格物,都以治国平天下为抱负。本文收集两宋三百年间闽北吴氏英才之资料,探究其复杂的精神世界,以此作为吴氏子孙积极进取的借鉴。
一、读书与成才
自从孔夫子有教无类的构想成为现实,读圣贤书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顺势而起的科举考试,为挖掘人才提供了最佳的途径,又反过来大大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之设,本为教天下之人为忠为孝也。南宋时期的建阳县“旧时此中赴试时,只是四五千人,今多一倍。”[1](黎靖德:《朱子语类》卷109,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93页。)可见宋代读书人不在少数,但“诸州或五六百人解送一人”,能获得成功者,不易也。
1、勤耕苦读:许许多多的人夜以继日读书,无不明白读书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家族的命运。吴充勤奋好学,刻苦读书。吴辅少孤,力学自奋。(《南平县志·列传》)吴点好学,少以文见称于黄履,赴金陵从王安石修经,学问益进。吴耿通《六经》大义,为司马光所重。吴翌(1129—1177)十八岁游学衡山,师事名儒胡宏,闻其论学以明理修身为要,遂弃科举之学,后来与张栻、朱熹交好,往来论学。吴英、吴寿昌、吴浩祖孙三代皆好学,先后从学于理学家朱熹之门下,问难不已,受用不已。[2](陈国代《朱子学关涉人物裒辑》,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588页)
2、参与举业:宋代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大多数读书人走学而优则仕的路径,通过个人努力,参与公平竞争,获得进阶门径。吴待问之子吴育(1004—1058)于仁宗天圣二年(1024)【或说五年】中进士甲科,景祐元年(1034)举贤良方正。吴辅于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吴充(1021—1082)于仁宗宝元元年(1038)进士高第,神宗时枢密使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吴申于仁宗皇祐元年(1049)进士,累官国子监说书。吴袐与吴申同科进士,官终同安太守。吴处厚于仁宗皇祐五年(1053)进士。吴栻于神宗熙宁六年(1073)进士,累官知开封府,迁工、户二部侍郎。徽宗朝历知苏州、陈州、河中、成都府。除兵部侍郎,再知成都,改知郓州中山府。宋徽宗称其清谨循良。吴骏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官终永州通判。吴棫于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绍兴间除太常丞,以忤秦桧,出为泉州通判。吴方庆、吴逵,皆为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朝廷选士用人,目光多投向进士出身者,大凡读书人通过严格的解试、省试、殿试的三级考试,从数十万计者当中脱颖而出,这些佼佼者意味着文化层次较高、政治抱负更大,因此进士出身者较其他人更有机会进入社会的管理层,更容易实现理想与抱负。如《宋史》卷一记载:吴育经过多年磨砺,于庆历五年正月丙戌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四月庚戌任参知政事。六年八月癸酉为枢密副使,至次年三月乙未罢为给事中归班。
3、博学施教:南剑州人吴辅之子吴仪(?—1107),笃志强学,博取六经百代之书,尤深于《诗》、《易》,皆有成就。晚年玩心于象数音律之学,自成一家,在剑浦城东藏春峡筑室教授学生,理学家罗从彦曾师事之。其淡于荣利,渔钓橘溪上,超然自适,人莫窥其际。徽宗崇宁五年,诏求天下遗逸,郡守举于朝,敦迫就道,授将仕郎、大晟府审验音律,人们尊称其审律先生。明代凌迪知在《万姓统谱》中说:吴熙博学隐居,其与从兄吴仪之学行受陈瓘尊重而言于郡守,被延至州学讲经。宋儒李侗说吴方庆好学,博涉经史,尤深于《诗》《书》。知松溪县,修崇学校,举掖才士。(《李延平先生文集》卷1)吴楫乡试不第,退居闭门读书,与朱熹往复讲明性理之学,开展儒释之辩。朱熹曾遣子师事之。(明·朱衡《道南源委》卷2)
4、文苑增辉:著述是读书人的重要活动,是一种劳动创造,其著作也是心血的结晶。如吴袐有《周易神通》、《扬子法言注》。吴处厚有《青箱杂记》。吴栻有《论语十说》、《鸡林记》及《蜀道纪行诗》、《庵峰集》。吴棫有《字学补韵》、《书裨传》、《论语指掌》等,“近世考订训释之学,唯吴才老洪庆善为善”,[p] 3279其《韵补》最受朱熹喜爱而征用之。
二、入仕与作为
宋朝通过科举考试、荫补子弟、推举隐士等途径选用人才。选中之人,委以官职。任官者通过人事管理制度规定的品行、政绩考核,可以获得提升。官员品德高尚,学识丰富,为政有绩,经同级、上级官员荐举,可以减少磨堪,越级升迁,调任符合特长的工作或较高职务。因此,一些人从县级小官做起,数十年后成为高级官员,光宗耀祖,多数人在各自岗位上留下深深的印迹,流芳史册。
1、廉政爱民:吴育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为政便民。知开封府,严赏功明不欺。庆历七年罢为给事中归班,出知许州,徙蔡州,设伍保法,以检制盗贼。后来判西京留司御史台,民讼久不决,为辨曲直,判书状尾使决之。有“出知数州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之说。吴充熙宁间为安抚使,河北发生水灾、地震,抚慰一方。吴必明用荫入官,调侯官县丞,有豪贵占民田,讼久不决,必明判归原主,又却馈金,以廉闻。后通判汀州,未赴而叶侬、范汝为起事,必明竭家财集民兵,防护乡井。(《万姓统谱》卷10)吴居仁(1126—1206)以恩补官,历古田县尉、攸县丞、融州节度推官。其居官奉法,能明断曲直,监司推为州县模式,被一代儒宗朱熹称为真廉吏。(宋·黄榦《勉斋集》卷38)
吴逵中进士,调永福尉,以获海盗功改知泰宁县,知顺昌,为官有法度,说“不敢作旬假。一日假,则积下一日事,到底自家用做,转添得繁剧,则多粗率不子细,岂不害事!”移判南剑州,曾作《南剑天柱滩记》曰:“事无大小,为之必成;害无大小,除之必去”以见其志。擢知肇庆、濠州、庐州,寻为本路宪,“崇安宰上世与之有契,在邑恣行,无所不至。有诉于吴,其罪甚众。只谓其上世有恩于我,我今居官,终不成以法相绳,遂宽释讼者遣之。斯人益肆其暴虐,邑民皆无所告诉。看来固当不忘上世之恩,若以私恩一向废法,又如何当官!”(《朱子语类》卷112)吴逵虽是个资质好底人,一时间却于恩义上不分明。
2、勇于担当:读圣贤书者知道,大抵世事须是出来担当。吴充任集贤殿校理、判吏部南曹时,为欧阳修辩诬,使得欧阳修复留。吴辅任道州推官时,会传有寇至,郡僚欲毁桥守城,辅称桥南皆其民而持不可,闻者壮其言,民心乃安,寇卒不至。[3](宋·杨时《龟山集》卷25(四库本))吴师服历知蒙州,侬智高犯境,师服籍帑储而藏之,独佩州印以守,(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78)保护公共财产。吴栻之子吴激(1090—1142),能与国家共休戚,患难相为。北宋末为燕山安抚司勾当公事。燕山陷,与吕颐浩等展转归宋,复出使金营被留。于国难关头随徽钦车驾往上京,共赴靖康之难,倍受煎熬。
3、犯言直谏:吴育在政期间,遇事敢言。吴充入为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见等辈多与宗室狎,作《六箴》以献仁宗。仁宗付宗正,命缮写赐皇族。英宗在藩邸,则书之坐右以自戒。(《宋史》卷3《本纪》第13)以故每以朝服见教授,曰:“师也,敢弗为礼?”吴申担任睦亲宅都讲时,上书英宗,将原先宗室座序以爵自宾主、讲官位席设于东隅的规定,改变为讲官授学于正席,(清·厉鹗《宋诗纪事补遗》卷12)体现尊师重教的思想。吴球参加建炎三年(1129)廷试,首言用相非人,至太学生陈东以直谏诛,恐他日有指鹿为马者。又言高宗无规恢宏略。(《万姓统谱》卷10)吴棫为人刚直,敢于反对秦桧和议卖国。能辨别是非,敢言曲折,心系江山社稷。
4、保家卫国:吴玠(1093—1139)以良家子弟从军,与父多论兵,钻研兵法,善于骑射,屡建战功。南宋初与弟弟吴璘戮力协心,据险抗金,保全蜀地。吴璘(1102—1167)少好骑射,从父兄征战,积功至阁门宣赞舍人。绍兴初与玠于和尚原、仙人关大败金军,迁秦凤路经略安抚使、知秦州。绍兴十年,节制陕西诸军,于扶风勇挫金兵,次年收复秦州及陕右诸郡。绍兴末,为四川宣抚使,完颜亮败盟南侵,璘以老病督师转战汉中,收复秦凤、熙河、永兴三路所辖十六州军。隆兴和议,朝廷急诏班师,新复诸地旋尽为金人所占。吴璘守蜀二十余年,威名仅次于吴玠。拜太傅,封新安郡王。[4](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上集》卷14)吴挺(1138—1193)十七岁随父吴璘从军任中郎将,长期在军中参与抗金活动,在收复秦州战役中立功,擢熙河经略安抚使。攻取巩州,授团练使。瓦亭之战,打败金军,升郢州防卫使。后任鄂州都统制、兴州都统制兼定江节度使,继玠、璘为蜀帅,能礼贤下士,拊循将士,备边有方,民称“惠政将军”,深为孝宗、光宗所重。[5](张撝之等《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5页)朱熹说:“蜀远朝廷万有余里。择帅须用严毅、素有威名、足以畏压人心,则喜乱之徒不敢作矣。”(《朱子语类》卷110,第2711页)又说:“蜀中今年煞死了系名色人,如胡子远吴挺,都是有气骨底。吴是得力边将。”(《朱子语类》卷132,第3181页)深为朝廷“得力边将”英年早逝而惋惜!
三、反思与启迪
宋代社会复杂多变,社会精英倍受考验。这与宋朝没有能力象汉唐统一大中华版图有关,与宋代官吏管理制度有关。当然,人生有变数,或贫或达,或毁或誉,关键是个人的道德修为。
1、存养正气:吴道从陈襄学,随至河阳。“古灵嘉其志节,谓能修身治性,不为事物之惑,使为河阳学舍都讲,遂游太学。以进士为叶县尉。古灵尝荐之韩琦,谓能知无不为,刚直不挠,可任以难事。”[6](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5,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2页)吴充与王安石联姻,反对王安石的激进做法,“而心不善其所为,数为帝言政事不便。帝察其中立无与,欲相之,安石去,遂代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充欲有所变革,乞召还司马光、吕公著、韩维、苏颂,乃荐孙觉、李常、程颢等数十人。”无意中卷入新旧两党之争,必然要“数遭同列困毁”,罢为观文殿大学士、西太一宫使。[7](《宋史》卷312,第10240页)吴执中“尝论花石纲,诏即罢之”。其与吕惠卿为友婿,当吕氏遭时得君、所荐无不拔用时,却不附以进取,留下好名声。[8](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71,第3412页)
2、发人警醒:吴处厚登第后为将作监丞,蔡确尝从其学赋。蔡氏为相,处厚通笺乞怜,确无汲引之意。元祐中,蔡氏贬知安州,作《车盖亭诗》,为处厚所得,及浅释奏上,诬其攻击太后,确遂遭贬逐。当处厚擢知卫州,则为士大夫所畏恶。(《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第1054页)处厚心胸偏狭不豁达。更有甚者,成为反面人物,如吴充之孙、吴安诗之子吴储,以荫入官,官至员外郎。大观元年星变,与安持之子吴侔通妖人张怀素密谋起事,为人告发,皆诛杀。(宋·王称《东都事略》卷63、《宋史》卷312)这与吴安诗的政治命运有关。吴安诗以荫入仕,元祐三年为礼部员外郎,擢右司谏,累除中书舍人,以草苏辙罢知汝州诏制,不中帝意,降为起居舍人。绍圣四年坐附会元祐党人,责守濮州团练副使、连州安置。崇宁元年入党籍。(清·陆心源《宋史翼》卷6、《元祐党人传》卷4)自此家道中落,为子孙者当振作之,而吴储不走正道而入歧途,噬脐莫及。朱熹曾说“今之公卿子孙,亦不可用者,只是不曾教得,故公卿之子孙莫不骄奢淫佚。”(《朱子语类》卷一百九,第2691页)
3、累及门户:吴曦为将门之后,信王吴璘之孙,节度使吴挺之仲子。以祖任补右承奉郎。淳熙五年,换武德郎,除中郎将,后省言其太骤,改武翼郎。累迁高州刺史。绍熙四年,挺卒,起复濠州团练使。庆元元年冬,由建康军马都统制除知兴州兼利西路安抚使。四年,宪圣园陵成,以劳迁武宁军承宣使。六年,光宗攒陵成,迁太尉。可见优渥之甚。会权臣韩侂胄谋开边,曦潜畜异志,因附侂胄求还蜀,为兴州驻劄御前诸军都统制,兼知兴州、利州西路安抚使。曦至镇,谮副都统制王大节,罢之,更不除副帅,而兵权悉归于己。开禧二年(1202),朝廷议出师,诏曦为四川宣抚副使,仍知兴州,听便宜行事。曦总财赋之权,未几又兼陕西、河东招抚使,权重一方。曦与从弟晛及徐景望、赵富、米修之、董镇共为反谋,阴遣客姚淮源献关外阶、成、和、凤四州于金,求封为蜀王。佯败而失地于金兵。十二月,金遣吴端持诏书、金印至罝口,封曦蜀王,曦密受之。三年正月,曦遣将利吉引金兵入凤州,以四郡付之,表铁山为界。曦乘黄屋左纛,僭王位于兴州,即治所为行宫,称是月为元年。兴州合江仓官杨巨源倡义讨逆,未有以发,遂与随军转运安丙共谋诛曦。会李好义与兄好古、李贵等皆有谋,交相结纳。二月甲戌夜,漏尽,巨源、好义首率勇敢七十人斧门以入。李贵即曦室斩其首,裂其尸。安丙分遣将士诛杀诸叛将,三月,函曦首并违制创造法物、所受金国加封蜀王诏及金印献于朝。诏曦妻子处死,亲昆弟除名勒停,吴璘子孙并徙出蜀。(《宋史·列传》第234)吴曦拥兵揽权,为臣异志,终使“八十年忠孝门户,一朝扫地!”
然而,吴氏先人具有勤奋、正直、敢为的精神品质,尽管人生沉浮,不由自主,绝大多数人却能持守,洁身自爱,努力做到无愧祖宗,不欺自己,不误后人。
2012年7月23—24日于隔音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