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一个人都是有其精神的,我以为,“唯孝而昌隆”,昌隆而厚重。而广水的孝道精神,我印象最深刻的源于孝子店之孝子孙铎。
1994年5月,广水有识之士集资重建孝子碑,并作了《重建孝子碑记》。新建的孝子碑座落在武胜关孝子店107国道旁,成了当地的名胜古迹,德育基地。我路过多次,始终没能详解。而离开广水后,怀念这座城,这些人,继而详解历史底蕴,在春日的这个早上,读到广水孝子孙铎,不由感慨万千。
孙铎,清道光至咸丰年间人,孝子店跳石冲孙家湾人,乃一木匠,微薄的收入尚可维持生计。感动我的看起来都是小事,却动人肺腑,扣人心弦。
有一年的冬天,母亲偶感风寒,高烧不退,生命垂危。偶遇一位江湖郎中,给了三剂草药,声称用儿子的肱肉做药引子,方可祛病。孙锋毫不犹豫割下块肱肉,如法煎药,母亲服后奇迹般保住了性命。但从此母亲体质更加虚弱,渐渐双目失明,四肢麻木,瘫痪在床。生活护理全依靠孙铎和媳妇刘氏二人。
夏天的夜晚,孙锋天天用扇子为母亲驱赶蚊蝇,消暑纳凉,直到母亲人睡后。冬天,北风呼啸,寒气袭人,孙锋又天天赤身为母亲暖被。有时母亲要更换衣物,孙锋首先用火钵将干净的衣物烘热,然后再让母亲穿上。
孙铎是一个木匠,出外干活总带着一个小碗和一块干净的小手帕,每餐的第一箸好菜,他总是放在小碗里,然后用手帕包好,等收工后带回家给母亲吃。时间长了,母亲开始嗔怪儿子道:你做上工活,吃了人家的,怎好意思又把好菜带回家给我吃呢!"儿子耐心解释说"母亲您放心,儿子带回来的菜是我省下来的,我带什么菜回家,那碗菜我从不咽第二筷。"这样说,母亲才安下心来。
不久,孙铎的妻子刘氏不幸病亡,家中少了主妇,照料母亲的重担全落在他一个人的肩上。他琢磨出一个既能照顾母亲又不影响自己干活糊口的绝招,在母亲的床前挂一面大铜锣,在铜锣的正前方垂吊一个锣锤,然后把绳索一端系在锣锤上,另一端系在母亲的床头。母亲事急需要呼唤儿子,就用手拉扯绳索,带动锣锤敲响铜锣,发出响声。他无论是干木工活还是干农活,从不走远,所以听到铜锣声,总能及时赶到家中照料母亲。
在孙铎的精心照料下,母亲在床上躺了三年之久才离开了人世。孙铎难舍难分慈祥的母亲,丧事料理完毕之后,便在母亲墓地搭建了一个草棚,白天在外干活,夜晚回墓地守孝。无论是炎夏还是寒冬,从未间断,直至三年孝满为止。
孙铎孝敬母亲的事迹,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乡里。当时有位姓赵的绅士将孙锋的事迹呈文经县衙上奏朝廷,一时轰动朝野,受到皇上褒奖。咸丰九年(1860)皇帝颁布圣旨,赐孙铎孝子名份,并钦命将原东旺店改名为孝子店。其圣旨全文镌刻在高15米、宽09米的黑色花岗石板上,并将圣旨碑竖立在孝子店上街北门垛上方。过往行人,凡属朝迁命官,则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正冠朝拜。随即省府赐横匾"斯斯谓孝"。州府赠竖匾"可谓孝矣"。县衙赐竖匾"修戢郎也"。三块匾额均是红底金字。省、州、县三级地方官员,皆因举孝廉有功,均官升一级。孙铎也同时被接到县衙供养,直至寿终。孙铎死后,灵柩运回老家,葬于孝子店孙家湾。
其实,广水厚重悠久,精神不一,各有千面,而,首要的核心的是孝道。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以为,至孝才能至诚,而后才能图强图新,以孝为本,一个城市一个地方,才有高度和温度。
而广水一直都在以孝为先,以孝为首,在思考,在行动,更重要的,我见过的每一个广水人,厚重而诚挚,源头就是每一个人都是千秋孝中来,而斯斯终为孝!
编发:吴文蕾
审稿:吴小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