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吴氏网

吴国古都丹阳葛城四百五十年

2020-12-30 作者:吴文新  来源:吴平河  浏览:4424

吴国古都丹阳葛城四百五十年

  商朝末年,泰伯三让周王,奔江南至荆蛮,梅里筑城建吴都,而后,周章授封、寿梦中兴、季子传承后三让、阖闾强盛、夫差中原称霸到失国,经历25位国君,立国约650多年。
  然而,越王勾践逼死夫差、击败吴国。越王几乎将吴国子民赶尽杀绝,更惨的是要灭绝吴国的文化和历史。从此以后,吴国没有了文字历史档案,只有旁证资料和传说。所以到当代,人们资本上只知道吴国开头和结尾的历史。其中,第六世至第十七世国王的历史和故事基本没有,至于这些国王所在的国都在什么地方根本不知。
  吴国断层450多年的古都历史文化,这是一个千年之谜,也是历史的欠缺,更是咱们吴氏后人的共同遗憾。
  2007年9月,在丹阳葛城考古现场传来了佳音,发现了2500年至3000年的吴国城址,从此,揭开了吴国第二都城的神秘面纱。
   
                               考古前的葛城印象
  
  葛城,在丹阳珥陵镇祥里行政村。
  我的老家,也就在珥陵镇祥里行政村的吴家村。我从小生活、上小学和中学就在此行政村。后来读高中及就业工作都在珥陵镇上。很自然,对葛城、珥城、神墩遗址我都非常熟悉。
  我儿时,对葛城的印象是:在我就读的“红庙小学”向南2里路,有一个葛城村。那是六十年代的时候,为贪好奇,有一次我跟着大人去赶葛城东面的“尤堂庙”集场,经过葛城村,当时我的印象中,葛城村是在一座高墩上,也觉得有点神秘。村东面有一个葛城庙,庙再东面有一条南北向的河,河上有一张石拱桥叫葛城桥。
  等长大以后,慢慢知道,葛城桥下面那南北向的河叫丁义河,一直向北流经王府庄桥、杨西桥、董家桥,翟家桥至陵口,就通达京杭大运河。
  葛城;原来名叫葛城村。该村,自古坐落在一个大土墩上,四面高墙,南北各有一个大门,但四周有名为“鹤溪河”的护城河。1976年之前,葛城依旧居住着延续下来的后人。但四周城墙和护城河却给外出农耕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后来,有人提议索性搬出城外,这样居住在城内的人家,便陆续迁出。为了将空城合理利用,居民们先后推到城墙,在里面耕种,这样好端端的一个古城,很快变成了农田。
  神墩;在我吴家村的正南面两里多路。我年轻时,凡在村南面种田劳动时,一眼就能看到神墩,它是一座高出地面五米多的大型土墩,都说有18亩地,它四面环河呈封闭型,一般情况下人们是上不去的。
  珥城;二村(原珥陵镇)人管它叫葛家港。我从小时候直到上高中,每到珥陵镇上去上学或去办事,必要从珥城遗址旁经过,原来它是一座半岛型高墩,南、西、北三面环河,东连陆地。此高墩面积约30多亩地。
  
         丹阳.有吴国先期文明
  
  葛城以前,已有早期文明。丹阳地处宁镇丘陵和太湖平原交替地带。
  丹阳,山川秀丽,河网密布,物产丰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文字记载已达3000余年之久。
  坐落在丹阳南门外的凤凰山遗址,就是丹阳六千年前远古文化的见证地。经过1989——2010年的三次考古发掘,发现叠压的文化层共有八层,最低的第八层,就是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证明早在6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开发利用这片土地。
   春秋战国时期,丹阳曾属吴、越、楚、秦等国,其名始称朱方、云阳。行政建置始于楚威王灭越后,初置云阳邑,与时之延陵邑(今常州)、金陵邑(今南京)齐名。
  秦代及其以后,初为云阳县,后名曲阿县。
  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曲阿为风美县,后又复名曲阿或云阳县。
  晋太康二年(281年),分曲阿西南延陵乡置延陵县,分东北部置武进县。
   隋时,丹徒、兰陵(原武进)县分别并入延陵、曲阿县,并以曲阿南金山乡置金山府(后改置金山县,即今金坛市)。
   唐代,于武德二年(619年)至五年,曾“以曲阿置云州”,又改云州为简州,并分置武进、丹徒两县。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曲阿为丹杨(阳)县。
  宋熙宁五年(1072年),废延陵县为镇,划入丹阳(宋太平兴国中撰成的《太平寰宇记》载:“唐代从木之丹杨,即今从阜之丹阳也”。又,《旧唐书》、《新唐书》、《元和郡县志》等皆云唐天宝元年改为丹阳县。按此记载,本书叙述宋代以后史事,一律称丹阳。)自此,县境地域基本稳定,丹阳其名延续至今。
   198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改名为丹阳市。也许是丹阳人民热爱家乡之故,并因城南有座凤凰山,城内有处地名为朝阳,故美其名曰“丹凤朝阳”。
  
           珥陵古镇.历史悠久
  
   早期历史文化遗迹。
  地名:一村,二村。护国,扶城。联城,珥城,南城,东城巷,西城巷。
  武土墩,王土墩,老虎墩,茅善墩,太子庙。
  河道:葛城区内,南北向的丁义河与丹金河之间,有五条东西向的河相连,分别叫:前长沟、上长沟、下长沟、里长沟、北长沟。
   一村,在中仙行政村的高头村,也叫头村。历史比较悠久。在2005年考古发现有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商周遗存。
  二村,即珥城行政村的珥东村,也是现在珥陵镇的前身。
  珥陵的由来:
  公元502年,南齐萧衍废齐和帝,改国号为梁,是为梁武帝。武帝有一宠妃,乃珥村蔡氏。蔡妃美丽大方、知书达理,更与当朝皇后相处融洽。后来,梁武帝曾经赠送一付耳环于蔡妃,据说是价值连城。后来,皇宫里的人又习惯称她为“珥妃”。
  蔡妃一直常怀思乡之情,怎奈处在深宫,身不由己。然而,却红颜薄命,年轻貌美的珥妃得疾病而死,武帝按照她的遗愿,将蔡氏葬到她的家乡二村。于是,二村遂称珥陵,并发展成一个中心镇。
  时至今日,已无人知道“珥陵”究竟在哪里,只是传说蔡皇妃的陵墓葬在珥陵的东南方。
    太子庙高头村文物遗址
   2005年,在中仙村万亩良田改造、大规模土地平整时,推土机赫然推出了商周时期至汉朝以前的文物和遗址,也就是1800年至3500年前的历史和文物,出土有三个历史文化层。上面第一层,有一区西汉富人墓、东汉武将墓,分别出土了随葬品、瓷器、陶器宝剑等许多文物。中间第二层,是战国时期的古墓,出土有非常精美的玉璧。第三层,也是最底层,是商周时期的村落遗址,出土有石锛、石斧、鬲片、鬲足等文物。
        
        葛城发现.源于丹阳市文化局长陈利慧
  
  据历史传说,葛城是三国东吴孙权,封于重臣诸葛勤(诸葛亮兄弟)之城,从那以后“葛城”之名一直延续至今。
  沉睡地下二千五百年的吴城。2007年夏天,一个重大考古发现震动了中华考古界:江苏省丹阳市珥陵镇“葛城”发现了距今2500至3000多年的吴国古城!这是迄今为止国内首次发现西周至春秋时期吴国早期的古城址,镇江地区继发现吴王墓葬和文物后多年来一直在苦苦寻找古城址,如今终于在丹阳有了重大发现。众所周知,“吴越争霸”时,吴国的都城是在今天的苏州市,在丹阳市,何来比苏州城早得多的吴国城址呢?
  从泰伯、仲雍在梅里建国,吴国君王踏遍苏锡地区,有史料和文物佐证。但季简、叔达的足迹不太清晰,到第四代周章略有印迹。
  一九五四年六月,在镇江丹徒大港镇烟墩山,出土了西周早期青铜器——宜候夨簋。共有铭文120余字,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据历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建立了800年周朝,到了周武王、周康王时为想念先祖亲人,派人到江南寻访泰伯、仲雍的后代,结果找到了泰伯四世孙周章,看到周章已经是勾吴的君长,于是,周康王就正式册封周章为周朝诸侯,即吴国的国君。据铭文记载,宜候夨簋是周王室封于周章为宜候之信物。据历史记载,丹徒大港烟墩山区域,就是宜候周章的“宜城”,即当时吴国的国都。此地,就在现在的长江岸边,由于时代久远、加之长江水的不断冲刷或地质的变化,“宜城”已不见了踪影和遗迹。
 一九七六年,丹阳司徒镇发现了“凤纹尊”等26件青铜器的窖藏。凤纹尊的发现,改变了吴国没有青铜器的传统观点,代表了江南青铜工艺的最高水准。
  关于葛城,老百姓只知道当地有个叫“黑城”的地名。根据当地的一座古桥上刻着的“葛城桥”判断,葛城的地名由来已久。葛城地处珥陵东南六里的偏僻处,交通不便,很少有人知晓。
  根据陈利慧局长介绍,十多年前,他在珥陵葛城东面的里庄镇任党委书记时,意外地发现了这块人迹罕至、杂树丛生的神秘地带。当时,他见这里地形独特,便意识到这里具有开发旅游资源的价值。为了熟悉地形,他从1997年起曾多次冒险进入四面环水、灌木丛生、地形地貌非常独特的葛城遗址进行考察,正准备酝酿利用该遗址进行旅游开发时,工作岗位进行了更换,但他对此一直念念不忘。
  2005年他担任丹阳市文化局局长后,文物保护的职责感使他立即把葛城遗址的考古调查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从2005年底开始,丹阳市文化局先后数次邀请了江苏省文物局、南京博物院、镇江市文化局、镇江市文管办、镇江市博物馆等部门的领导和文物界的专家以及地市各级领导赴葛城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并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经过考古专家、学者对该遗址地形地貌和地面遗存、遗迹分布现象的分析,初步判定该遗址为一座春秋时期的古遗址,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吴国古城.被护城河环绕
               
  在考古现场,记者发现,虽然“葛城”已经几乎在地面消失,但古城的轮廓依稀可见,护城河清晰可辫。只不过,曾经高达10多米、宽約24米的城墙,已经被杨树林替代,至今仍然有約50米城墙伫立地面,只不过地面高度只有5—6米。据考古人员测量,古城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长190米,这里只是内城,西周时这么大的内城规格已经很高了。
  古城遗址占地面积86亩,三道环濠面积約200余亩,遗址核心面积有64亩,遗址高出地面3米,每道环濠围绕遗址周围而开挖,距遗址分别有8米、40米、60米距离,环濠深2—3米。古代的城有城有廓,即内城和外城,‘筑城以守君,造廓以卫民’,普通人不可能住在城里。葛城的形制很独特,水和城环环相套,从内城往外走,越过8米宽的壕沟,就是60米宽的外城,城外又是一道壕沟,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三层水环绕两层城。这种水环城、城环水的结构和常州的春秋淹城一样,但葛城的内城比淹城时代更早、规模更大。
   为了揭开“葛城’遗存的神秘面纱,丹阳市文化部门积极筹备经费,准备勘探试探工作。2007年6月,镇江博物馆获准对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试掘,自7月上旬考古工作开始,在镇江博物馆研究员肖梦龙,武汉大学教授杨宝成的带领下,经过两个多月的考古勘探,“葛城遗址”神秘面纱已被初步揭开。考古人员首先对遗址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勘探和开挖二至三个探方,摸清其地下文化层堆积情况。
   经过试发掘,三个探方出土了以下文物:1,石器:石钺、石犁、石箭镞。2,青铜器:箭镞、铜器残件。3,工具:陶鱼网坠。4,红夹砂陶炊器锥型鬲足、鬲口沿及腹部等。5,泥质灰陶盘、豆、黑皮陶豆、内刻纹盆、圆底红陶瓮、罐等。6,几何印纹硬陶坛、罐等。7,原始瓷豆、碗。纹饰包括:粗绳纹、细绳纹、蓝纹、回纹、折线纹、方格纹、云雷纹、菱形填线纹、编织纹等。
   在“葛城”中央,考古人员发现,有一座房屋的遗址,这座房屋很大,现场遗留的火烧土证明,这座房子的面积至少在25平方米以上,而当时一般住户面积也只有10平方米左右,这座房子用途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通过对出土遗物的器型纹饰特征考查,“葛城”遗址的时代,可以定为西周中期至春秋,下延续到战国早期。
  
        珥城.葛城的弟妹城
  
  珥城遗址,在葛城遗址向北5里,现在的珥陵镇向南1里路
  在考古发现葛城遗址后,在葛城遗址周边,进一步考古勘探又发现了“珥城遗址”,它是葛城遗址的“弟妹城”,也是一座商业或者军事重镇。
  珥城遗址,是一座半岛型高墩,南、西、北三面环河,东连陆地。此城的面积约50多亩地。
  据我熟悉的好友——珥陵镇上的陆振球兄长说:珥陵镇上的人自古以来管珥城遗址叫“葛家港”。诸葛勤被三国东吴孙权封于葛城,珥城作为弟妹城,诸葛勤也会带家人身居珥城,同时在军事方面又使用珥城。那珥城称为葛家港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经过葛城和珥城的考古后,丹阳市政府在2008年10月12日召开专家论证、新闻发布会,宣布对境内葛城遗址的考古成果,已通过江苏省文物专家和国家高层专家两次论证,一致认为:葛城、珥城遗址为极为重要的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吴国城址,其面积、规格远远大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淹城遗址。
  珥城,即是葛城的有机组成部分。

        神墩.祭祀坑内插有青铜剑

  祥里行政村,有一个神河村,它在葛城西北2里,在我老家(吴家村)正南面2里路,紧靠村西北有一个大型的圆形土墩,自古以来,人们管它叫“神墩”,四面由一条叫“神河”环绕呈隔绝状态。平常人们步行是上不去的,古时候,可能是用吊桥放平,才能到神墩上去。我年青时经常在村南面种田,一抬头就能看到神墩,但总觉得很神秘。
?  2007年,随着“葛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后,考古发掘又传来新喜讯,一座规模庞大的吴国早期祭祀“神墩”曾与“葛城”同步辉煌,至今仍然保留着较为完整的风貌。专家称:“神墩是罕见的一大发现,为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素材,意义非凡。”
??在葛城北偏西2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神墩的方形大土台,长80米,宽70米,高约4米,周围被30多米宽的水面环绕。发掘前,神墩上是一片菜地,这里因地理位置偏僻得以保存至今。“神墩遗址”是墓葬区还是祭台?考古队本以为这是一座土墩墓,但发掘后才发现,这里是一座公共祭台,从西周早期使用至战国早期,比葛城的历史还要长。这是第一次发现吴国的祭祀场所,让专家们兴奋不已。
??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敏认为:“神河头是葛城遗址的有机组成部分,基本和葛城遗址相吻合。可以肯定神墩和葛城是同步发生、消亡的。”李则斌说:“与葛城遗址的三期城墙基本对应,是葛城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么大的土台完全用于祭祀是首次确定,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判定葛城的性质和葛城地址的地位是很有价值的,一般的城没有规格开祭祀的,葛城的规格会很高。”
??记者在考古现场看到,原本高出地面几米的大土墩,如今已经成了圆形的平地。考古人员在发掘考古时发现,神墩的中心有一个约400平方米的大祭祀坑,深达3米,围绕着它还有数十个小祭祀坑。每个祭祀坑都被反复使用过,坑内出土的有鬲、罐、豆等盛器和炊器,这说明当时可能用食物作祭品,而这些陶器在使用后基本被打碎,这也反映了一种祭俗。另外,当时有火祭的风俗,证据是祭坑内有非常多的火烧痕迹,大量的草木灰把土壤染成了黑色。
?  南博考古所原所长周厚本认为,“这肯定是一处大型人工堆积的祭祀神台,因为土墩顶部是平面,可以排除土墩墓和居住村的可能。”
?  但令考古人员不解的是,就在大灰坑的中央,一把青铜剑孤独地斜插在土里。这个剑看起来还是比较锋利的,只是剑身没有铭文。“这是一把柳叶剑,剑首为圆形,剑柄扁,中有扉菱,从剑刃仍然锋利看,是一把兵器剑。”“出土时,剑插在一个直径半米,深约30厘米的小祭坑内。”李则斌告诉记者,剑并不是常人能用的,由于剑棱上有缺口,说明它在当时是被用过的,但这把剑的主人究竟是一个如何显赫之人?它插在公共祭台没被人拔走,留到2000多年后,祭拜的又是什么人?插剑于坑内有什么心愿?与这把青铜剑有关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故事?李则斌笑笑,“那也是我们要追问的,只是现在还没有答案。”
??为何剑插在土里没拿走,留到2000多年后,本身就是一个奇迹,究竟是什么人持剑至此?他祭拜的又是什么人?且寻遍整个神墩,没有发现其他的兵器。这把青铜剑到底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没有答案却让人浮想联翩。”李则斌说。  
            
        吴家村大坟.吴国的陵墓


  我的祖籍出生地:丹阳珥陵(祥里行政村)吴家村。
  2007——2008年的考古发现,找到了吴国古城“葛城遗址。葛城、珥城、神墩,就在我家乡所在的那个祥里行政村。当时,我非常兴奋,因为我一直爱好历史文化,好像是一个天大的喜事。与人们欢度雀跃、奔走相告。
  我的老家吴家村,在葛城向西北4里路,在村的东南边,有一大片高出地面3——5米的墓群,就像三个小山丘,呈三点角型紧联在一起,村上人一直叫它为“大坟”,面积有30多亩地。
  听老人们说,从古以来至解放前,高墩上一直是树木杂草丛生。解放后五六十年代后,其中,一区坟地,开垦种上了桃树瓜果等作物。一区坟地,生产队砌了养猪养牛的“社房”。 一区坟地,平整后做了打谷场,并砌上了仓库和蚕室。在平整土地、开挖扣牛塘和猪粪池时,发现有好多处不知多少年前的木质棺材。八十年代分田到户以后,农户为了砌楼房,又不断的到打谷场这一片区上面去取土,从中发现了很多砌筑在地下的古代砖墙和陶罐等文物。
  就说这大面积砌筑在地下的古砖墙,保存了约2500年后,看上去比较有规则。八十年代有村上人将挖出来的古砖,拿回去砌养猪羊的小屋。这些数千年前大块的古城砖,如今保存度都比较完好,现在那片打谷场地下还埋藏着,村上有两家养猪羊的小屋墙上还可以看到。
  对于这一区墓群,我一直觉得是一个迷,究竟是谁家的坟、那个朝代的坟?是国王后妃、还是王公贵族?
  2007——2008年考古探测,发现葛城遗址后,考古人员认为神墩遗址就是吴王墓?考古结果却没有发现吴王墓,而是“祭祀台”。我现在看来,吴家村墓群很有可能是西周——春秋,伴随葛城古都同时期之“吴王墓”。
  经我考察发现,从葛城遗址到神墩遗址,再到珥城遗址同时有一条河相互连贯,而这条河上,又有专门一条支河通达墓群。
  综合勘察分析,研究推理,很有可能就是西周至春秋吴国时期、其450多年、約十六世国王的陵墓,一条通往墓群的叫“梦安里” 的河流,就是吴王寿梦过逝后,其灵柩上船运往墓地的河道,而“梦安里”的河道名,就是指吴王寿梦来陵墓安息的含义,距梦安里最近的有古砖墙的那片陵地,应该就是陵墓前的纪念堂或者殡仪馆。
  很惋惜,2007——2008年葛城遗址考古时,我当时还在珥陵乡政府上班,因工作比较忙,也由于自己对确认吴国陵墓的历史认知缺乏自信,勇气不够,而没有去汇报和请求考古人员,顺便对这区墓群进行考古发掘,但这已成为我的遗憾,但同时又是我一直坚持不懈的诉求。
  现在,我还是真诚呼吁:丹阳和镇江的文化文物部门,重新关注珥陵葛城吴家村墓群,着手进行考察,争取组织考古发掘,如果考古证实是吴国450多年之陵墓的话,那葛城吴国古都就更加完整了。
  2008——2013年间,我在丹阳老家工作之余,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针对葛城、珥城、神墩、吴家村墓群等文物遗址,走遍了本乡镇,以及周边有关乡村,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历史信息,从而进行综合研究。确认,在丹阳地区,没有其它任何一处,这么大且集中的墓群,同时它与葛城的距离和方位都比较合理。然后,我写出了文稿,与大家广泛交流,曾几次向乡镇和县市文化部门反映。
  很荣幸,我得到了名人殷显春的青睐于帮助,他是丹阳文化研究会的秘书长、又是丹阳日报的主任记者,得到我的信息资料后,很快,他亲自来珥陵于我一起,到葛城遗址群周边进行实地考察。在2012年6月22日的丹阳日报,刊出了题为《迷一样的吴国第一城》,对葛城古都400多年的历史地位、吴家村陵墓的可能性、丹阳吴文化的新内涵,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报道。当时在丹阳文化界比较震撼,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推进了吴文化的探索与研究。  
           
                               丹阳延陵.九里季子庙
  
  季札,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称"公子札",是一位与丹阳历史渊源有关的古代贤人。传说,他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躬耕在丹阳延陵(九里),人称"延陵季子"。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也是音乐家和外交家。他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后世,人们为纪念他,就在他弃其室而耕的丹阳延陵之九里,建造了季子庙,庙前,有传说为孔子所书的十字篆文碑,碑文是:"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史称十字碑。丹阳九里季子庙,两千多年来一直香火旺盛。
  九里季子庙,沸井涌泉
  季子庙的沸井主要分布在庙前的池塘边。根据志书记载,古代这里有井百口,其中一部分是沸井。现存古沸井有六口,井水三清三浊,各相距尺许。
  稍远看去,井栏古朴典雅,神韵别具;走近细瞧,井内水面翻腾鼎沸,滚浪有声。
这奇特的景观令游人稀奇不已。此外,在庙周边的河沟水塘内,还有多处沸泉在滚涌,从不停息,乡民们谓之为“龙气”,称沸井塘为“龙潭”、“沸潭”。
  季子庙何时有沸井很难考证,但从南朝刘敬淑的《异苑》一书可知,早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沸井已名声远播了。
  拜谒季子庙,观沸井涌泉是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非常向往的事。南朝张正见来此后写了《行经季子庙》一诗,其中有句:“野藤侵沸井,山雨湿苔碑”。这是迄今所最早见到的沸井的诗句。
  其外,历代名人如李白、萨都剌、沈德潜等来庙观井后,都留下了不朽的诗文。
  
        考古成果.专家权威论证

  镇江、丹阳地区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西周至春秋时期吴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镇江境内先后发现的3000多处吴国土墩墓和200多处吴国村落遗址是这一判断的重要依据,却一直未能发现吴国城市遗址。此次丹阳吴国城址的发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为吴国版图和势力由宁镇地区向太湖流域开拓发展新添了重要证据。
  葛城遗址,占地面积86亩,是一处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吴国城址,距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延续使用时间最长、保存状况较为完好的吴国城址,被誉为“吴国第一城”,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葛城遗址附近的神墩遗址是我省第一次初步认定的,从西周前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早期的,与祭祀相关的重要遗存,是葛城遗址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吴国早期政治中心的确认以及吴国城市的形制布局等诸多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珥城.是葛城的弟妹城,也是葛城的有机组成部分
  为了进一步研究论证“吴国遗址”文物考古调查取得的成果,2007年10月,江苏省文物局、镇江市文化局、丹阳市人民政府已组织专家对考古发掘成果进行了论证,11月又邀请国家著名文物专家齐聚古城丹阳举行《江苏丹阳“吴国城址”(葛城、珥城遗址)高层专家论证会》,并形成了专家论证意见。
  2008年10月12日召开专家论证、新闻发布会,宣布对境内葛城遗址的考古成果,已通过江苏省文物专家和国家高层专家两次论证,一致认为:葛城、珥城遗址为极为重要的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吴国城址,其面积、规格远远大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淹城遗址。
  考古专家察看古城墙遗迹,在江南地区,吴国的古城址遗存不多,据文献记载和现还存在遗迹的主要有这么几处:无锡阖闾城、苏州吴大城、常州淹城,溧阳平陵城、高淳固城。上述几座都是春秋时代的古城。而葛城是新发现的吴国西周中早期的古城。这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吴城。其价值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将来随着正式考古发掘研究的深入进行,会越来越显示出来。
   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的考古实践揭示,镇江地区是吴国西周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所在。虽然1954年大港烟墩山出土宜侯夨簋铭文记载的“宜”都城,因三千年来的地理变迁等原因,至今尚未找到,而“东方不亮西方亮”,现在丹阳珥陵葛城的考古发现,也可以弥补这一缺憾,这是吴国版图和势力由宁镇地区向太湖流域开拓发展的又一重要证据。
   镇江博物馆研究员肖梦龙告诉记者,据历史记载,“宜城”曾是早期吴国的首都,在现在的镇江市大港一带。但迄今为止,却一直没有发现“宜城”的遗迹,而这座古城的发现却起到了一个最好的旁证。经过一个多月的发掘,考古人员根据土城的土堆层构造和火烧土房屋遗存,以及一件叫“钺”的石器,已经初步断定城墙的高度和年代。它的发现,证明了在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晚期,丹阳就是吴国的领域,进一步验证了吴国是在春秋中晚期才移都苏州的。也就是说,丹阳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丹阳“吴国城址”(葛城、珥城遗址)考古的另一负责人杨宝成认为,吴国早期没有大城,新发现的丹阳吴国“城址”跨度长达500余年,它的发现对吴国历史的研究、对吴国文化的研究有重大的学术意义。杨宝成认为,司马迁写的《史记》中吴国只讲到泰伯、仲雍奔吴,到下面重点就写到夫差了,中间一大段历史是空白。既然文字资料少,就得求助于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认为,如果找到西周中期的城,它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比以前发现的一些东周城址可能还要重要。把葛城定为城的话,就找到了政治活动中心。城是我们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城对于历史研究、考古学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来说很重要。对遗址类来说首先是城,抓住了城就好比抓住了“牛鼻子”。
   城的出现也就是这个地区文明的出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看到的葛城和珥城遗址是非常重要的。葛城如果是西周中期,这不单单是早的问题,这就和《史记》上“周本记”上的部分记载挂上钩了,对研究我们东南部地区尤其是研究吴文化将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我们这个地区走入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行列了,而在这之前只能是华夏文明的形成过程。
   国家名城委副主任委员、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罗哲文认为,从建筑史上来说,“吴国城址”(葛城、珥城遗址)的发现也是了不起的。作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它填补了东南部地区西周到春秋时期的一个空白,它的价值非常高。从发掘的陶片、青铜器残片看,它的规格是很高的,是一个政治活动中心,从建筑上来看,建筑的技术含量很丰富,价值很高。
  江苏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研究员以及来自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学、江苏省文物局等单位的12位专家,在实地勘察现场并听取考古工作报告后,经过论证,一致认为:丹阳葛城遗址是迄今为止江苏境内发现的,时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保持较为完好、内涵极为丰富的吴国古城,其时代贯穿整个吴国历史,对于江苏商周时代考古及吴文化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神墩遗址是江苏省第一次初步认定的,从西周前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早期的,与祭祀相关的重要遗存,是葛城遗址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吴国早期政治中心的确认以及吴国城市的形制布局等诸多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论证会上,龚良院长代表江苏省文物局对此次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表示祝贺。他说,江苏的地域文化中吴文化首当其冲,而吴国城市遗址是内涵最丰富的文化遗存和文化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葛城、神墩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认为,目前的考古发掘,证实了城址的重要性,确定了作为吴国早期城址发展和
长期使用的年代,明确了城市具有政治、文化中心的性质。   
  二零一七年十月,在无锡举办的第三届《泰伯论坛》上,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资深研究员吴剑平,发表了题为《探索丹阳“葛城遗址”》的论文,对葛城第二古都,进行了深入系统的专题研究。
  他说:在《关于开展“吴学”研究及机构设置构思纲要》中所提出“课题”方面,曾提到,要研究与采集古吴国从周章至寿梦之间460年的史料,以利充实古吴国的历史空白 。
  所谓吴国“三都论”者,其“三都”是除泰伯所建的泰伯城外,还有闾江阖闾城和灭国时的姑苏城。笔者掘作在《探索先秦吴国都城变迁动因及其深远意义》一文中,分析迁都原因提出,首先就是为适应国家对外扩张战争形势的需要;其次是吴国后期发生了“专诸刺僚”与“夫差逼死伍子胥”两次重大事件,前者是迁都阖闾城,后者是迁都姑苏城的重要因素。
  进入新世纪的二○○七年以来,镇江地区考古发现丹阳“葛城遗址”后,专家学者论定其为春秋时代江南规模最大的“第一城”,并是吴国中期500年的“政治中心”。
  
         葛城的价值与地位
  
  葛城遗址,根据考古发掘成果,专家学者论证,葛城,是江苏境内发现的,时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保持较为完好、内涵极为丰富、西周至春秋晚期的吴国古城,其时代贯穿整个吴国历史。可以资本确定是,吴国第二古都。
  考古发现,古城遗址占地面积86亩,是三道河环两道城,主城区面积約200余亩,遗址核心面积有64亩。向北5里有珥城,向西2里有神墩,再向西30里是延陵(九里)。它不是单独之城,是建有相应及配套的城市组合群,再加上西面的延陵,更显示出它政治和文化的特殊与非凡。
  葛城南面,从丁义河开始有一条河叫长沟,向西流淌约2里就是神墩遗址,这一段叫“南长沟”;然后转弯向北约3里是吴家村陵墓 ;再向北3里就是珥城遗址,这一条河叫“西长沟”。珥城遗址北面有一条河,西接“西长沟”, 东连丁义河,这一段叫“北长沟”。
  在南北向的丁义河与丹金河之间,有五条东西向的横沟相连,分别叫:前长沟、上长沟、下长沟、里长沟、北长沟。
  这四面环河中间,方圆约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应该就是吴国存在和使用四百多年的大都城。这些河沟联网,设施齐全,是精心设计,科学规划,动用国家之力,大规模建造的国家工程。它是紧密地为都城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服务的。
  我国的都城, 现代是首都北京,原是明清时代的皇城。城市的型制, 与古城西安相似,但也有很多部分与葛城相似,历史往往是不断传承的。比如:北京故宫即皇城的西面,有天台(祭天地),葛城西面有神墩(祭天地);北京北面有十三陵等陵墓,葛城北面有吴家村陵墓;北京东面有天津,作为北京的副城或弟妹城,葛城北面有珥城(副城或弟妹城)。
  如果说,葛城是吴国第二都城,并存在450多年,那么,从周章之子(第六代国王)熊遂开始,至第二十四代吴王阖闾,约十八代国王,就可能生活在此。其中包括,吴王寿梦、诸樊、季札、阖闾等都将在此主政、开展事业生涯,并创造成就与辉煌。
  吴王为什么选都于葛城,据我研究,有风水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更有军事因素。
  首先,作为风水,西面是宁镇山脉,东面是太湖河网。其次,生产因素,该地区,土地肥沃,水旱两用,适用农业、捕鱼和养蚕。再者,军事因素,它前面是平川水乡,后面是宁镇山脉,能攻能守。
  另外,他还有文化和人力资源基础,一是有丹阳凤凰山遗址,考古发现在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明,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二是有2005年珥陵太子庙高头村,考古发现3500年前商周时期、先人生产生活的文物和遗址。充分证明,早于吴国来葛城建都的500至3000年前,丹阳及珥陵地区已经有先民生活、经济文化已比较发达。
  这也证明,选都葛城不是偶然,它是有其基础优势,丹阳珥陵早已为建城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文化和人力资源之条件。
  
         季子始封丹阳延陵. 躬耕九里
  
  春秋延续至今,丹阳一直有延陵之所在的古城镇,同时有九里季子庙,
  我从小就知道,老家(珥陵吴家村)向西30里有一个延陵镇,延陵镇再向西九里路有一个九里镇,九里镇上有一个“季子庙”,我先后已去过三次。丹阳延陵、九里季子庙是2500多年遗传下来的活文物,它与吴国历史和吴国都城(葛城),是相配套且密不可分的。季子三让王位、辞官农耕的典故,吴国十几代国王建城治国,寿梦吴国兴起等大幕,演义地点就在丹阳葛城。
  古代至现代,丹阳有延陵、季子躬耕地、季子庙,常州江阴有延陵、吴下桥季子躬耕地、申港有季子寺和季子墓,看似有重复、有冲突,一直以来人们在此历史定论上,有争论、有抵触,甚至相互否定。
  自古以来,我们丹阳人,对季子三让王位、辞官农耕的典故,已是家喻户晓,并深入文化血脉。人们一直认为,吴国只有一个丹阳延陵、九里季子躬耕地和九里季子庙,季子是我们吴氏后人的共同始祖,这已成为固有的吴文化概念。
  现在,很多丹阳人,并不知道还有一个常州(江阴)延陵,也不知道江阴还有一个吴下里季子躬耕地。只知道丹阳延陵九里有一个季子庙和十字碑,还不知道江阴申港还有一个季子庙和十字碑,更不知道为什么丹阳只有季子庙,而江阴既有季子寺又有季子墓?
   目前,丹阳和常州包括江阴,有些人对丹阳延陵和常州延陵、丹阳九里季子庙和江阴申港季子庙、季子墓,九里季子躬耕地和吴下里季子躬耕地,有疑虑、不理解,觉得有矛盾、有冲突。然而,产生互相排斥,甚至相互否定。不喜欢用历史唯物主义和系统全面的观点,对待、探索、研究吴国历史。现在,应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多做对吴国历史有填补空白、理清完善的事情,
  丹阳延陵、九里是季子三让王位,弃室农耕的地方。是寿梦至余眛王僚时期,也是季子青壮年(29至62岁)时代的早期延陵或小延陵。
  常州延陵、江阴申江是阖闾、夫差时期。阖闾在专诸刺王僚,蹲上王位,并迁都无锡马山阖闾城后,才将四王叔季子,从丹阳延陵封到常州(江阴)延陵去的,也是季子中老年(62岁至92岁)时代的后期延陵或大延陵。
  为什么这样讲?我认为:余祭封季子丹阳延陵时,都城在葛城,从地里路程上讲,丹阳延陵在葛城西面30里,相对靠近,便于照顾和交往;阖闾迁都无锡马山后,封季子常州(江阴)延陵时,都城在马山阖闾城,距离也相对靠近。因为,阖闾对让王于他父亲诸樊、又包容他刺王僚蹲王位的四叔季子,既感恩又百般尊崇,便于侄子照顾四叔,四叔与王侄交往。
  也就是说,余祭封季子,不可能把他从葛城封到遥远的常州延陵,躬耕在江阴吴下桥。阖闾封季子,更不可能再将他封到遥远而相对偏僻的丹阳延陵,而躬耕在九里。从理性和科学的角度去分析,那可以明白,丹阳延陵与常州延陵、丹阳九里季子庙与江阴申港季子庙和季子墓、九里季子躬耕地与吴下桥躬耕地,而重复地名与文物遗址就不相矛盾,而迎刃而解了。

          古都空白.需要探索与弥补
  
  十多年前的2007年夏天,丹阳考古发现吴国“葛城遗址”,当时,我就工作在这个乡(珥陵镇)的政府机关,并生活在“葛城遗址”所在的祥里行政村的吴家村,是耳闻目睹了那次考古的见证人,加之我本来对历史文化就比较感兴趣,自然就留心此考古过程和关于吴国历史有价值信息资料。
   2007至2012的五年间,人们又逐渐淡化了对考古发现的热情,这期间,我还在老家的工作岗位,毅然利用那段黄金时间,又走遍了“葛城遗址”的周围地区,同时,走访了很多老人。其实,在“葛城遗址”所在的珥陵乡镇范围内,还有好多春秋时期吴国的历史遗迹和历史文物,有待考察和论证。
   目前,丹阳葛城已经发现,包括有待探索的信息资料已充分证明,吴国断层近四百五十多年的古都历史,已得到了充分的弥补。
  这首先,得感谢原丹阳市文化局陈利慧局长,是他在葛城邻近的里庄镇,任党委书记时发现了葛城遗址,后来任市文化局长时,又艰难推进、积极组织了对葛城的考古发掘,并发现了吴国葛城。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也是无法估量的历史文化价值。
  根据历史传记和文物考古资料显示,据我推测,吴国历经650年,现基本可以说,吴国建都及都城迁移的路线框架是:第一都在无锡梅里,即从泰伯至第四世叔达,约一百年;第二都在丹阳葛城,即从第五世周章至第二十世诸樊,约四百五十年;第三都在无锡马山阖闾城,即第二十世诸樊至第二十四世阖闾,约五十年;第四都在苏州(木渎)古城,即第二十四世阖闾至二十五世夫差,约五十年。
  目前,无锡阖闾城遗址,在2013年已被列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丹阳葛城遗址也在2013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应该说,葛城是吴国及吴王的第二故乡,相当于中国革命时期的延安圣地。如果说,吴国历史像是一位巨人的话,那现在已经更加健壮和完美了。
  从语言方面讲,我出生工作在丹阳,现在生活在无锡,很自然就接触了这两种语言,然而,我也用心体察了常州和苏州的语言,确认丹阳是标准的吴语,且苏锡常丹阳是同一个吴语范围区,其实在西周至春秋吴国时期,这四个地区同为吴国的中心区域。为了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吴氏后人,都要尽力的为探索研究吴国历史,传承丰富吴氏文化作出贡献。
  根据葛城古都的考古发现,我分析认为:丹阳延陵与常州江阴延陵的关系,一个是早期,一个是晚期,季子丹阳九里躬耕地与江阴吴下桥躬耕地,同样,一个是早期,一个是晚期。即:早期,是古都葛城时期,季子让王后,吴王寿梦(诸樊、余祭、余昧、王僚)封季子于丹阳延陵和九里躬耕地,晚期,是吴王阖闾使专诸刺杀王僚后,蹲上王位并迁都无锡(苏州)后,封季子于常州江阴延陵和吴下桥躬耕地。葛城.吴国第二城
  现代的首都北京(明清时代的皇城)的型制, 与古城西安相似,但也有很多部分与葛城相似,历史往往是不断传承的。比如:北京故宫即皇城的西面,有天台(祭天地),葛城西面有神墩(祭天地);北京北面有十三陵等陵墓,葛城北面有吴家村陵墓;北京东面有天津(副城或弟妹城),葛城北面有珥城(副城或弟妹城)。
  无锡吴文化研究会,资深研究员吴剑平表示:要研究古吴国从周章至寿梦之间460多年的都城史料,列制吴学研究《规划纲要》,并进行专题、深入,系统的研究,确认葛城是吴国400多年的第二都城。
  葛城考古发掘,负责人之一的专家杨宝成认为,吴国早期没有大城,新发现的丹阳吴国葛城“城址”跨度长达500余年,
  江苏省文物局龚良院长,明确了葛城具有政治、文化中心的性质。

         吴国历史文化.期待研究与完善

  十八世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且看好四子季札,他知书达理、聪明能干、品德高尚,想传位于他,但季子不授。应该是在丹阳葛城和延陵(九里)演绎了三让王位的精彩故事。
  经研究得知,父亲寿梦逝世时,季子才15岁。公元前547年,寿梦二子余祭封季子于丹阳延陵,季子已是29岁。季子在丹阳延陵约33年。即29——62岁。
  吴王阖闾514——496在位18年,季子62岁——80岁。阖闾封季子在常州(江阴)延陵约30年。即62——92岁。
  夫差11年(公元前485年),当时,楚国要攻打和灭亡陈国,吴王派季子出使调停,救了陈国,季子已91岁。
  季子又是一位音乐(评论)家,祭四年即公元前543年(季子33岁),派季子出使鲁国观乐。
  季子又是一位外交家,吴王曾累次派他出使中原列国,其中,在来回途经徐国时,演绎了“季子挂剑”之世代传颂的经典诚信故事。
  自到他91岁高龄时,即,公元前485年(夫差11年),楚国要攻打和灭亡陈国,吴王夫差又派季子出使进行调停,救下了陈国。
  季子从他父王寿梦至侄孙夫差,共陪伴和经历了七代国王。他始终践行至德谦让,充分发挥聪慧才智,深耕细作音乐文化,高度展示外交风范。他德高望重而名垂青史。
  因此,丹阳葛城和延陵(九里),可称是吴国泰伯梅里建都后的第二圣地,也是道德诚信精神的又一诞生地和发源地。所以,延陵九里沸井涌泉,仿佛永远喷发着季子的浩然正气。
  2013年,我在老家丹阳珥陵镇政府机关工作退休,2014年投靠子女来到无锡,居住无锡新吴区(新安街道)吴国第一古都梅里,我的老家丹阳珥陵(祥里)吴家村,葛城遗址吴国第二古都,又刚好就在我老家的祥里行政村,也是非常的巧合。那巧合就是缘分,也不知道缘分又产生了吴文化的灵感和情感。
  2016年4月,我主动参加了(每年一次)4月10号的鸿山吴文化节,把葛城考古信息写成文稿,传播到了无锡泰伯吴氏祖地宗亲会,随后得到了许多宗亲、和祖地宗亲会主要领导的同情与理解。同时,更得到了无锡吴文化研究会,付会长兼秘书长陈振康教授的赞同,并给予了热情的鼓励。
  2017年10月,我写了《吴国第二古都空白有望填补》的论文,被邀参加了第三届《泰伯论坛》,文稿被编入了《灯.永远亮着》论文集。
  即是如此,我作为一名无锡吴文化研究的志愿者,同时也作为一名丹阳历史文化(吴文化)研究的志愿者,我虽然有浓厚的兴趣和较深的情怀,本人知识与水平有限,对吴国历史和吴文化的认知,还很肤浅更不到位。以上的论述,只是一种平常见解,望大家多多包涵,并提出批评与指正。
  2018年,我被聘任为无锡泰伯吴氏祖地宗亲总会常务理事,随着参会和交流的增加,我对吴文化的兴趣与情感更加提高。
  我想提一点倡议也是呼吁:大家共同作为当代吴氏的后人,对丹阳葛城古都、丹阳延陵季子与常州江阴延陵季子之历史文化,文物考古专家发现了许多珍贵的价值信息,历史研究专家已提供了初步的论证,甚至有的是千年难逢的机遇,不能错过,更不能再把挖出的文物信息还是埋没在地下。我们的宗亲联谊活动,我们的宗亲组织,历史文化研究机构,有责任和义务,要增加对这方面的吴文化交流,要扩大对这方面历史的探索与考察,要深入对这方面历史信息资料的考察研究、整理汇集,甚至请求政府部门给予关注。
  我认为,吴国都城流动迁移,季子延陵二次册封,适及无锡、苏州、常州、镇江。在2007年以后考古发现了很多新的历史信息。本来,苏锡常镇就是一个大概念的吴氏祖地。当下,我们要以吴氏家人,宽广的胸怀和高度的情怀,打破固有的文化概念、打开区域隔离(多开展宗亲会之间交流、地区间交流、历史文化研究会之间交流)、尊重历史科学,减少埋怨指责,增加包容理解。就一定能,为完善吴国历史、吴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让天下吴氏中华儿女共同分享。

上一篇:种德堂

下一篇:问道长春观之旅



●声明: 声明:湖北吴氏网为公益性民间网站,旨在交流吴氏文化,收集吴氏族谱,帮助寻根问祖,挖掘整理民间文化遗产。原创作品版权属作者及本站所有!转载须注明作者及出处,且不得作为商业用途!

请留言

共 0 条留言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