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月阅吴氏族谱百余卷.头嗡胀.虽不如麻.却也似蜂巢。电脑光强.累双眼如桃。
吴氏渊源.自延陵至下.各有异同。夫差.芮公.有祖之.有不祖之。汉公.埔公(如胜).共祖之。宣公属兢公七世孙.三子.十八孙.七十七曾孙.雷同。三百余重孙分徙各地.资料难全。居厚公值得研究。宥公生八子有误。
谱记文化丰富。有记郭崇过蔡氏宗祠.误以为蔡京祖先.遂下马礼拜。有记明大祖令某地朱氏改姓。有记唐大章中状元.无行贿.降为第七。有记孙曰恭中状元。曰恭二字重叠似暴.降为第三。有记汤斋以诗治明大祖鄱阳战病。有记医良方.有记武绝技。诸如此颇多。为国史馆没有.搜烂百度难寻。其歌山颂水.扬祖德赋.赞老寿词.感怀抒意。吾视之与李杜媲美.观之使霍然起舞。又记瘟疫流起.朝不保夕.孤魂野草.凄风哀雨。使人伤感.肺腑沉闷。又记匪扰兵灾.血光四溢.流离失所.孤儿寡母。又致人愤继怜.慨受万千。当阅至吴城宣公十六世.九十二位先人均于元至正而亡故。某知是入为朱元璋.陈友谅军驱元.或鄱阳之战而献身。九十二位先人生辰八字.娶某氏.殁时.葬无所.下无继。句句清晰.字字欲泪。轰然使吾几晕厥.旋默哀.当再展卷时.翻页之沉.如推金库之门。
某以为家乘始于唐。前宋时公卿候爵者记有家记。后宋时延至文人雅士.清吏.富裕人家方有本记。晚宋时方兴于民间。越元至明洪武才大盛其鼓。晚宋苏.欧二公初创谱记法式.也未有旁说.旁说与字辈应是万历间首创。如某家谱字辈前于万历.必乃后人所加。康熙兴文.致国之平民均知有谱之文化。所以.当今君有以字辈寻根问祖.最远不能超过万历。吴姓家谱以晚宋所记较多。如小姓人家.致今不知谱文化为何物。
一村之谱.一来十余卷.单序与跋即百余篇.要皆列入总谱.也未必。先人所说也有雷同.也有叙本次撰修如此这般.唯年代不同。故应节选。先人修谱执笔者.不乏文学功底蕴厚。或因族大人多.同辈人素质各异.七口八舌.抑制主笔文风生辉。且文人思绪支节繁.只得敷衍将就。或许有染于皇帝新装.所解不同。
有八八.九五年间修谱者.多有顾虑。请地方权贵而无学者为序.风头之言.附尾之语.口号.潮流。浊谱文之洁净.污宗祠之空气。某以为谱文只叙事论德.方益流转千秋。
又凤州记季札.征生.启.诩。----如胜.允承.允佐。某见以下未吊.也就略之。又有宣公生年简介.十八孙资料.宣公遗嘱.朱熹.文天祥序文。网上己有.也不传。
中国吴氏通志.通书。江西吴姓.吴传。在某未集丰城吴姓资料呈网之前.均未见有。某所上传网络.为加入世界吴氏总谱洪流.让世界知有江西丰城吴姓子孙.共同研究吴氏文化。或有人将我丰城吴氏谱文用于商业资源.则有违吾之本意.不赞同。
古谱皆直版.无标点.符号。兼有很多远代文字.孔夫子无发明.司马迁没用过.康熙字典缺登之文字。为适现代阅读而加标点.很可能语句不通.词不达意.更或与原意相悖。望诸君在入编时斧正.执斧者真吾友也.非执斧而指乃教者也吾友也.不语者也非为敌.吾曰为后备亲家。
丰城吴氏世次目前不越泰伯一百二十世。其地理位置为北纬27度42分--28度25分.东经115度25分---116度27分。东为进贤.临川。南为崇仁.乐安.新干。西为樟树.高安。北为新建.南昌。南北长70.5公里.东西宽74公里。人口己愈130万上。原知吴姓村庄为80余个.现看大小村落超百余。所知谱记文本何其多也.若以欧式格局上传总谱.时间将为猴年马月.故建议采取苏式吊法。又若以直线吊图.一者所占版面宠大.二者恐难辨别.三者电脑多以横书方便.较大众化。为配宜时间.尽快构架首卷世界吴氏总谱问世.意欲使世系表能表明当今每房始祖为宜。分步分排.利于汇编工作。泰伯一百世.或江南宣公二十五至二十八世.其时为明朝中叶.村落始祖基本定局.所余无己.则房祖可直吊。二十年内书本谱效应与网络效应本质各领千秋。首卷吴氏世谱问世将加速乡村古谱跃出。诸君以为如何?
江西丰城吴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