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祠堂,我们必先弄清以下词语和名词:庙(庙堂)、家庙、祠、祠堂、家堂。
庙。最早为最高统治者皇帝(天子)、帝王专有,后成为奉祀祖宗、神佛或先贤先哲的地方。
皇帝死后,在朝廷建太庙,立室奉祀,供奉先王,特立名号,称为“庙号”。《后汉书•明帝纪》:有司奏上奉庙为世祖。《旧唐书•高祖本记》:群臣上谥曰大武皇帝,庙号高祖。太庙设于王宫的前殿,太庙的明堂 ,称为朝堂,亦称庙堂。除了在此祭祀,还在此议事,当然是议重大国事。因而庙堂也常作为朝廷的代名词。如范仲淹《岳阳楼记》名句: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里的庙堂即是朝廷的别称。
而许多神佛,善男信女们顶礼膜拜,于是便有了专门奉祀神佛的庙。此议无关立题,姑且略而不述。
上古,宗庙为天子专有。士大夫不能建立宗庙。汉朝以前,逐步放开到有官爵才能建立家庙,作为各种重要官员祭祀祖先的场所,称宗庙或祖庙,在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祭祀先贤圣哲的庙堂,如季子庙、夫子庙、关帝庙等等。唐朝始创私庙,以祭祀祖先,到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并将私庙改为家庙。古代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祠。最早是春祭的意思。《诗•小雅•天保》:“禴祠烝尝,于公先王”。注曰:春曰祠,夏曰禴,秋曰尝,冬曰烝。祠又释为祈祷。《周礼•春官•小宗伯》:“祷祠于上下神礻(祗)”。注曰:求福曰祷,得求曰祠。后又转而为名词,即庙堂、祠堂。
祠堂者,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也,同族子孙供奉并祭祀祖先的处所,或称宗祠、家庙。
家庙与祠堂开始时是有区别的:
它们的作用不同。家庙是供奉祖宗的场所,祠堂是族人聚会、议事、处理调解族内纠纷的场所。
它们的要求不同。家庙设立要求家族里有高官,而祠堂则不需要了。
古代对庙以及祠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建立时也必须有皇帝下诏,批准才可按规制建,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限制越来越宽,最终连平民只要有财力就可建了。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从庙(庙堂)到祠(祠堂),是逐次演进融合的。最后以致于祭祀先祖先贤的庙、祠常难分解,家庙与祠堂也最终并不在意其区分了。到现在,人们通常把许多家庙和祠堂统称为祠堂了。
而值得注意的是祠堂的规模,其实大小不一。有的大祠堂,有总祠、分祠、就拿我吴氏来说,如我们江苏溧阳周城彭庄吴氏宗祠,便有两个分祠。我们大家孰知的浙江永康厚吴村吴氏宗祠,竟有十三个分祠(今存七个),也有家族小的,仅在公出房中撇出一部分,供上祖宗牌位,称之为家堂。
祠堂属于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和家族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发展与存在,受社会历史发展和家族兴衰的影响,多经盛衰存亡,也受天灾人祸的影响,常经建、修、毁、复,可以说经历无数的“甜酸苦辣”。尤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攸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颠覆了许多传统观念,矫枉过正,有些不该废的也被废了。祠堂多被废,或改作办学,或被移作仓廪,有的竟被拆除。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祠堂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建筑遗产,又逐渐被重新发挥出其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功能。或将原存的房产复归宗族,或在原址或在置换的异地复建,众多祠堂又熠熠生辉,林列于山明水秀的祖国各地。当然因受各种制约,祠堂的数量尚大不如前。
祠堂的功用从古到今也由祭祀而逐步发展为多功能宗族活动场所。
旧时祠堂的主要功能简括为:祭祖、议事、活动、家塾。
祭祀:春、夏、秋、冬各隆重举行一次,笔者前面已作概述。以后多改为春、冬两祭。春祭一般在清明时进行;而冬祭都在冬至进行,同时族中男丁要吃冬饭,聚餐一次。常规定六十岁以上者免缴份子钱。
议事:由族长主持商议确定族中大事,如奖惩族人,资助鳏寡孤独、帮困扶贫,助学等等,又如祠堂修缮,续修宗谱等等,再如筹划族中重大事件,筹款筹粮筹工等等。
活动:接待归来官商学子,与族外近支宗亲及他姓祠堂的联谊交往,接待来族办事的官员和公差。协调族内外及邻里纠纷和宗族家族矛盾。处置过错或违反族规和伤风败俗事件。
家塾。大凡规模大的祠堂,皆专门设有族中子弟学习的家塾,这比一般家族设立的私塾规模大学子人数多。后因洋学的不断发展,此功能随之消除。
当代祠堂摈弃了许多不合时代发展的内容,沿袭了建国前祠堂功能中符合国家法规和社会发展的内容,同时增添了一些新内容。归纳起来大致为三大功能:修谱联谊功能、组织学习功能、行为化育功能。
修谱联谊功能:续修宗谱;走亲联谊,同时也是宗亲会的基层组织所在地或直接成为宗亲会的办公场所。
组织学习功能:学习国家政令法规,学习传统国学,学习家训、家传和家风。
行为化育功能:通过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化育宗亲爱党、爱国、爱民族、爱宗族、爱家庭,弘扬尊祖敬宗、孝悌友恭的优良家风和民族传统,许多祠堂都具有红色记忆,或祠堂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革命者办公驻地,或许多宗族出现了许多革命志士和英烈,便使这些祠堂增添了革命传统教育的活的教例,其化育功能更加完备。
我们吴家祠堂,通过修葺和复建、新建,现存不少。如何充分利用好祠堂这个宗亲活动的基本场所,弘扬我中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吴文化,这大块文章谁来做,如何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并必须做好的。
缅怀革命英烈 传承红色基因 大别山地区始迁祖吴万七支系历代名人简述之六(B)
2024-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