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表演艺术家吴天保
吴忠强(荣祥) 整理
吴天保(1903~1967年),字贤华。汉阳(今武汉蔡甸)索河镇人。9岁入塾,11岁辍学随父到汉川县脉旺嘴经营豆腐作坊。因酷爱戏剧,于1915年入汉口天春长科班习艺,艺名“小天保”,次年拜萧长胜为师,习“三生”行当,1919年出师登台演出。1924年,吴天保主演《哭祖庙》,他嗓音高亢清脆、宽阔圆润、风格严谨,撷采各家之长,独创汉剧吴派唱腔,蜚声武汉,人称“汉剧大王”。
1926年,汉口汉剧公会改选,他继余洪元之后任理事长。1929年,同余洪元率艺班赴上海演出,与京剧麒派艺术大师周信芳首次聚会,相互切磋,艺技更精。1931年武汉大水,百业凋零,他组班赴渝,上演《渡阴平》、《哭祖庙》等剧,历时数月,轰动山城。1933年,他在武汉长乐剧院首演大型连台本戏《薛仁贵征东》成功,为汉剧连台本戏之始。1935年,他带领戏班退出长乐剧院,重新组班赴九江、南昌等地演出。次年返汉,与万盏灯合股组建时代剧社。1937年被选为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理事、武汉戏剧界联合会理事长、汉口市剧业剧人战时服务团理事,并在郭沫若、田汉、洪深等倡导组织下进行抗战宣传演出,上演抗日名剧《平倭传》、《放下你的鞭子》。次年,在汉发起成立汉剧抗敌流动宣传队,从长沙到重庆等地义演,每次的打炮戏都是《哭祖庙》。借剧中人刘谌之口,痛拆刘禅的丧权辱国,屈膝投降的行径,激发大家同仇敌忾,坚定抗日意志,引起观众强烈共鸣。武汉沦陷前夕率队入川,坚持抗日宣传演出。1947年返回武汉,次年脱离舞台生涯,一度经商谋生。
建国后,他重返舞台,上演现代汉剧《陈香梅之死》和《新杨四郎》,获武汉观众好评;1951年6月,为抗美援朝捐献鲁迅号飞机进行专场义演。1952年在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中获中央文化部荣誉奖状。1953年,武汉市汉剧团正式成立,任团长。并筹资兴办武汉戏曲学校,任首届校长。1955年武汉市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扮演《打金枝》中的唐王,获表演一等奖。1958年错划为右派(属“划而不戴”类),次年撤销。1961年,武汉市汉剧团扩建为武汉市汉剧院,任副院长。同年9月,武汉电影制片厂将《哭祖庙》与《磬河桥》作为吴天保的代表剧目,摄进戏曲艺术片《留住汉宫春》。1961年12月,为庆祝武汉汉剧院成立,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专门题诗一首,其中一句为:“尊重吴陈派(陈指陈伯华),宏宣江汉声。”肯定了吴天保的汉剧造诣。1962年1月,年近花甲的吴天保在汉口清芬剧场示范演出了《哭祖庙》。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吴天保受到残酷迫害,于1967年12月14日含冤逝世,终年64岁。1978年9月18日,武汉市文化局、武汉市文联召开大会为其平反昭雪。
建国后,曾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委员会委员,中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及湖北分会副主席。晚年著有《略谈汉剧“三生”的表演艺术》。
主演戏目有:《哭祖庙》、《未央宫》、《辕门斩子》、《四郎探母》、《文昭关》、《下书路会》、《捉放曹》、《哭秦廷》、《斩经堂》、《取成都》等,以及晚年主演的现代戏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红灯记》和《山乡风云》中,他成功地饰演了剧中角色杨晓冬、鸠山、何奉。国内唱片公司为他录制了大量唱片,至今行销海内外。
我的父亲~吴正富老先生(已离世)也是戏曲出身,祖籍也是蔡甸索河。他一生也是酷爱戏曲,可以啊走得太早,是我这做儿的不孝啊!
2024-06-02 16:28: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