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拜过春秋时代的吴公子季札,战国时代的吴起和唐朝的吴道子,再漫步史林,穿行于《二十四史》,活跃涌现在政治、军事、经济、学术等各个领域吴氏先贤群像,犹如繁星闪耀,数不胜数。
——吴军
勉励始终 垂范将来(节选)
1
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宿命安排,也许是同气连枝血脉相承的生物电波感应,也许是在有意或无意之间接触同一个词汇频率高了些的缘故,在我少年青年的记忆中,每当看到或听到“延陵”二字的时候,总有一种莫名的“疑惑与敬畏”之感在心中升腾交织,但又无法言明内心诉求!时间久了,自己也便不以为意,不了了之了。
直到有一天,我知道“延陵”是自己家族的重要发源地,延陵季札便是自己家族繁衍史上的一位祖先的名字封号时,心中的疑团才释然了……
原来这是祖先的血性血统在呼唤?
继而,再走近“延陵公子季札”所生活的时代舞台,见证他在这个舞台上所刻下的一道道痕迹,内心更加油然而生敬意!
延陵公子吴季札,他既是供奉在中国吴氏神龛最久远的始祖神之一,又是一位中华文明的拓荒者和集大成者。他一生三让王位,两度从王室出走,数次出使诸侯列国。走到哪里,便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以他的初耕之地和吴国为支点,以天下苍生的幸福安康为己任。对内牧民安民广种福田,诠释仁德谦和;对外弘正道立信义结盟友,树立国家威仪。不仅被圣人孔子誉为“圣德第三人”,而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暖人的故事。在他足迹所到过的江浙大地的许多地方,至今还能听到吴季札“徐君墓前赠宝剑”“活石仙碑治民眼疾”“挂钱枣树恤百姓”等一系列的民间传说。
由此及彼,我又有幸神交另一位古人,走近战国政治家、军事家吴起的一生。
吴起,先师从曾子门下学习治国之术,后又弃文从武习兵法。
在鲁国为将,一战而定乾坤,以弱鲁胜强齐。
在魏国任西河令,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向,韩赵宾从。先后与诸侯大战七十六次,无一败绩。
在楚国为令尹(相国),申法令废世袭,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震惊天下诸侯。
不仅以其卓越的军事战绩彪炳战国史册,还以其“事实胜于雄辩”的治国理政之楚国范例,率先掀开了中国历史上变法图强的帷幕。比如:后来秦国的“商鞅变法”,便是直接受益于吴起变法的理论与实践,奠定了秦国最终统一六国的重要基础。其传世的军事著作《吴子兵法》中关于战争观念、治军理论的阐述,首次把儒家的“仁、义、礼、德、教”等学说融入治军理念,开启了后“兵儒合流”的先河,《吴子兵法》也因此被列为北宋时期编纂的中国《武经七书》之一。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是《资治通鉴》中的一句关于圣人的描绘。意思是有许多人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取得极大的成就,而且是开创性的,因此后人尊其为圣人。据统计,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后人尊其为圣人的到目前只有三十四人,画圣吴道子就是其中的一位。
吴道子,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画一幅巨型人物壁画,可以从耳朵、从手指、从脚趾等人的身体任何一个部位起笔,完全凭手功心法,直线、曲线从来不用辅助工具,落笔精准,一气呵成,其出神入化的神奇技法和栩栩如生的不朽作品,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的一绝。
古诗云: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膜拜过春秋时代的吴公子季札,战国时代的吴起和唐朝的吴道子,再漫步史林,穿行于《二十四史》,活跃涌现在政治、军事、经济、学术等各个领域吴氏先贤群像,犹如繁星闪耀,数不胜数。
在军事领域的,如:东汉的军事天才吴汉,北宋的御辽英雄吴峦,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兄弟,明王朝的开国名将吴良等,都是彪炳史册的华夏之英雄骄子。
在学术领域的,如北宋朝的吴淑,主编《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为继承和总结中华文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明朝的吴承恩,一部神话小说《西游记》誉满全球;清初的吴敬梓,创作的《儒林外史》被公认为讽刺小说界的一代宗师之作。
在治理理政领域的,如:西汉名臣吴霸、后汉贤臣吴祐、唐代良史吴兢等,都是封建官场的楷模,治世的能臣廉吏。再如:晋朝的吴隐之,官至广州刺史,任满回家时,仅有几间茅屋;北宋朝吴淑之子一代名臣吴遵路,官至陕西转运使,迁龙图阁直学士,去世时家中一样值钱的物什都没有,还要靠老朋友范仲淹接济,方能入土为安。他们那清廉的官风和为政的功德,千百年后仍为世人所铭记称颂。
在近代和当代,有政界的吴玉章、吴国桢、吴邦国、吴仪、吴官正、吴作栋,军界的吴光浩、吴焕先,科学技术界的吴国柄、吴阶平、吴有训、吴大猷、吴文俊、吴健雄等,他们不仅是吴氏家族的精英,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人物代表。
2
在中国吴姓的传承发展史上曾有这样一段插曲: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3年),吴郡太守糜豹在郡城(今苏州)建立吴太伯庙,奏请朝廷寻访吴太伯后裔主持庙祀。灌阳侯吴如胜(在有的书上记载叫吴胜)以家传《世系》进呈,汉桓帝御览验证后大喜,于是封吴如胜之次子吴允承奉祀候主持吴姓始祖太伯庙祀。
民国初期的吴佩孚,曾耗费相当时间精力调查稽考吴姓发展演绎历史,并在驻兵湖南时,聘请同宗的吴獬撰修全国吴氏族谱。
可惜当时的中国,刚刚从形式上结束了沿袭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正处于类似“春秋无义战”的军阀割据时代,国家积贫积弱满目疮痍,人民居无定所衣不蔽体。而他自己也身陷各自为政军阀混乱的泥塘沼泽无法自拔,族谱编修的计划最终未能实现。
但他在国家民族面临严重危急的时刻,从隐居的四川挺身北平,通电谴责不抵抗行为,力主“团结御侮、和内攘外,坚决维护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
日本侵入华北以后,断然拒绝日伪势力的威逼利诱出任所谓华北自治政府的首脑。用自己的铮铮铁骨及生命,彰显了一个中国人的大义凛然与民族气节,诠释了他对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事业的担当与忠诚。同时,也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他对吴氏先祖精神文化的研究理解。他未能完成自己编纂《全国吴氏族谱》的夙愿,却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为后人续编《全国吴氏族谱》悲怆地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篇章。
《中国吴氏通书》的编纂出版,极大地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吴文化的研究者和续写者提供了方便。但因为受到当时的信息传播条件的局限,印刷出版数量非常有限,所以能够知晓和阅览这一集大成专著的人群也是非常有限的。
我是在这本书问世的第六年才有幸相遇并获赠收藏。
那是2007年11月的一个下午,族兄吴修武给我引荐两位来自湖北监利的吴氏族人,他们是吴定山和吴定灯,都是六十、五十开外的人了,因为编修《湖北江汉吴氏族谱》,专程寻找二百四十年前因避水灾而落户恩施大地的吴大智、吴大富兄弟的后人,乘车途中不慎被扒手偷光了盘缠。在红岩寺下车后,因为没有联系方式,只听老人说当年有位吴氏游子是从建始茅田走到监利寻祖的。在没有更多信息来源和经费支撑的情况下,他们两位硬是坚持从红岩寺步行走到建始县城,几经辗转才联系到在建始工作的茅田吴氏族人吴修武。
本来可以在家安享舒适太平日子,就为了把两位已经作古的游子后人续上族谱,甘愿千里跋涉承受这么大的苦头!我为他们的执着坚持而深受触动!于是我便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提供了些资料和帮助。
几天后在他们返程之时,给我赠送了一部吴健琴主编的《中国吴氏通书》。
令我自己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一次的不期而遇,让我从此同吴氏家族文化的研究与整理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自涉入这个领域之后,就事不由己身不由己了,总感觉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注视着自己,在牵引着自己,在督促着自己。
3
2008年国庆节,我和族兄弟吴修武、吴冰,在吴定山、吴定灯等监利族人的一再呼唤相邀下,第一次踏上凉水埠吴人先祖之重要繁衍生息之地,实现了一次中断近二百四十年的血脉链接。
在这期间,《湖北江汉吴氏族谱》的编修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即将付梓成书。主编吴敦扬先生诚恳约请我为该谱写一篇后记,并陈述理由说,这既是一本族谱完整编修体例架构的需要,还是一个优秀家族后裔在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辗转重逢后共同完成的一件作品,具有很吉祥的寓意。至诚之情难却,但自己在这方面的人生积淀又实在太少太薄。于是,不得不沉下心来,尽可能多地翻阅资料查找典籍,同时借本次祖地探访的时机,不错过每一处能够触发自己灵感的参拜与考证机会。
前后花了近两个月时间,在《湖北江汉吴氏族谱》正式出书之前,完成了题为“让历史告诉未来”的后记。也正是这一次经历,让我对自己的家族的历史,开始有了更多的接触认识。
公元2009年元月,《湖北江汉吴氏族谱》刊印发行,我与同属监利吴氏族人后裔的建始族人吴清立、吴修祥、吴修武、吴冰、吴兴建夫妇一行七人,再次踏上共同先祖耕耘过的热土地。
漫步在这苍茫浩渺、气魄摄人的平原大地上,呼吸着能嗅到先祖汗水味的空气,听着族人们那似曾熟悉的乡音,远眺着那一望无际的绿色原野和连天接地的烟雾,总是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浮想联翩!这里“土卑沃、广陂泽、地富鱼稻”,地处武汉、荆州、岳阳的中心位置,是进入云、贵、川、陕的水道门户,历史上时属江陵府、时属荆州府。这里既是天下粮仓,又是战略重镇,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同时,在漫长的农耕社会,又是一个自然水患灾害频发的地方,几乎是三年一小灾,五年一大灾,十年难遇风调雨顺谷满仓。其最困扰难解的课题便是,在人类与水的共生共处和斗争中,显得是那样地渺小、那样地激动与无奈!
据吴经明主编的《延陵世家之凉水埠吴氏族谱》记载:为避水灾,先祖吴大智与堂兄弟吴大富结伴远行,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十月十二日,携妻子邓氏担两子,从监利杨巷出发,欲迁往重庆奉节一带。先后辗转板桥、杉树坳、土墙坝、箱子山、高槽等地,都未能遇缘遂愿,直至转道施南府,终得以扎寨落户于恩施县境的崔家坝,而堂兄弟吴大富则落户于建始县茅田的板场槽。四十二年后即嘉庆二十二(1812)年,吴大智的二儿子吴仕安又从崔家坝迁到建始县东乡的凉水埠……
世事的演绎发展总是充满着梦幻魔法,让人憔悴愁肠,亦让人欣慰振奋。先祖吴大智兄弟当年从“鱼米之乡”逃难到山大人稀的恩施大地,本是人类在大自然的无常淫威面前作出的一个苍凉无奈的抉择。没想到,成就了一个名门望族的开枝散叶和振兴发展,这也许就是吴文化之“谦让与开拓”精神的又一次演绎与诠释吧。
佳节殊常倍有情,杀鸡为添愧丰盈。
宗族叙溯源流远,桑梓言怀变化新。
高兴同赏新修谱,晚间共谈历祖明。
无限风光无限好,有心人会有心人。
这首七言诗是监利县姚集的吴进修宗亲,在《湖北江汉吴氏族谱》首发仪式现场的即兴之作。其跃然于字里行间的欢快喜悦和自信自豪,既是一个古老家庭后裔百年相聚场景的记录,亦是社会进步、国家强大、人民安居乐业的见证。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次收录入谱的近百个吴氏支系,都是在百千年间的人类与自然、人类与人类的斗争与妥协、对抗与融合中,陆续扎寨安营于某个地方的。其迁徙与繁衍的历程,就是一段又一段沧桑曲折和荣辱兴衰更替前行的历程;每一个家族的故事都是一部史书,都是中国社会动荡与安定、战争与和平、专制与民主、封闭与开放、落后与进步、愚昧与开化之历史变迁的浓缩版。故事情节虽然不尽相同,但串联其间的规律都是一样的。这个规律便是:“无论是在动荡纷争的乱世,还是在安宁祥和的盛世。”支撑和引领一个家族前行的核心力量,并不在于物质财富积累的多寡,而是一种看不见的精神力量在起作用。这种现象,往往是在有着深厚文化渊源的百年家族里才可以看到的。
正所谓: 家国天下,尺书见证;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公元2009年5月,中国吴氏通书湖北卷之《恩族吴氏族谱》的编纂整理工作,在众多的期盼和关注之下被推上了工作日程。我作为这项工作的发起者、策划者和具体的工作成员之一,我为我的族人们的卓越见识和乐于付出而感动,我为自己能够在这一承载伟大功德使命的工程中贡献力量而荣耀,我为我们正赶上一个适宜万物生长催生文明传承的伟大时代而祈祷庆幸!
……
(阅读全文,请见《茨泉》2024年02期)
来源:茨泉文学公众号
图文:吴 军
编发:邱 萍
审稿:小 艾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