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族约序》暨《族约》·明
吴 氏 族 约 叙
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孟子曰:“人人亲其亲(人人亲爱各自的双亲),长其长(尊敬各自的长辈),而天下平”。则亲亲长长又为齐家之要,齐家之事不在为政者使之,然而为政者实有赖于齐家者焉!予(我)以代庖(署理)安邑(今红安县),见民风士习大有可观,及取初乘(《黄安初乘》,红安县第一部县志)阅之,知吴为安之右族未几(知吴氏为黄安少数豪门大族之一),而吴之乡绅偕子弟员数辈来谒(拜见),徐出家乘(家谱),属(嘱)予请叙(请求我为之序),览之,绳尺(家训家规)森严,大有以补为政者之所不逮(不足之处)。所谓亲亲长长其在是欤?因指棨(吴棨,岁贡生,官郧西县教谕)、汝昌(万七13世孙,庐山县令光乾公之子,邑庠生)两生曰:“是为家督”(同意二人为家族督理)。观两生眉宇,敦朴淑滇,有古人风,朂(勖)哉!予之为政有赖于子矣,俾一邑之人咸若是焉?庶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知黄安县事(黄安署理知县) 古粤(今广东)梁萝卜拜撰
又 叙
先世自国(明朝)初来,以孝友传家,耕读为本,子孙守之,世世不辍。昔耿公恭简(耿定向(1524—1596),明朝户部尙书)题先兄客部曲萝(吴化(1558—?),字敦之,号曲萝,万七11世孙,明万历乙未年进士)之门曰:“家世孝友。”四字遂入黄安初乘(《黄安县志》)。爰(于是)立族约,以正子孙。蒞兹土者(莅临这里的领导),皆为弁其序(弁言,前言,引言),尝曰:“吴氏有家政,可以济国法”。无烦执事惩治也,间有(纵有)扰讼公庭,即批词于家督,家督唤两家而分析之,以復邑父母(再将处理结果呈给父母官),父母以啧啧称快,都人士颇为矝式(乡绅皆以此为模范)!予生也晚(我出生较晚),犹见理学公、少愚伯(吴心学,字少虞,号洞龙,万七十世孙,庠生,诰封文林郎,崇祀乡贤;在黄安似马山创办洞龙书院,编有《洞龙集》),为家督始。次宾所兄(吴渠,万七11世,太学生,候选知县)、又次翼寰(第三任宗正),姓各综一代料理,精细无不咸宜,侭足(完全)以维持风教,不幸邑遭兵燹(战火),诸名公之谱吾族者,顿归灰烬矣,而翼寰亦谢世矣。佥议(共同商议)公举姪孙:棨(吴棨)、汝昌(光乾之子),为宗正、副(为宗副),以绍前业。而两人之严,气正性克,嗣厥(继续)任但(担)德怨,原自(一直)兼收恩仇,从来并立,两人切勿任德而谢怨,趋恩而避仇,而诸族性(姓)为之前者(吾族吴棨、汝昌的长辈们),毋挚其肘;为之后者(二人的晚辈们),毋负其心;为之平辈比肩者,毋面是背非,以挫其气。庶孝友之风不绝,犹可见先人于地下,愿两姪孙朂(同勖,勉励之意)之!
十一世孙成龙敬书
族 约
家世之兴,由于家督,而家督之难,甚于吏治,一家诸父昆弟,以及族姓本出一乳,而派别支分,心绪行径,种种不一,如作吏者,但提三尺以绳之,则难行矣!凡情理不通处,是非了了,孺子知之然,不独卑幼难行于尊长,即尊长亦难行于卑幼者,无非率于情面,碍于亲爱耳。家督而徇情,溺爱致子姓哓哓,后言此家政之废也;吾家累世孝友,先父立族约,嗣后建祠宇,颇有成规。近频岁荒乱,祀田半芜,典礼稍废,人情觉涣,急宜整理,以振家声。於辈暮年,不能任劳。合族佥议,举其年富性专、可任事者二人,姪棨(姪子吴棨)为宗正,男汝昌(吾儿汝昌)为宗副,凡祠中钱谷出入,田土经理,悉听总揽。徜家有跃冶不驯之人,各怀私意,妄起争端,旁扰家督之权者;无论长幼,倶以子孙违犯教令论,公议斥之。子姪两人务协力同心,任劳任怨,或有情理直行,不容假借处本人不快者,众人快之,祖宗快之,何情面之足牵,亲爱之足碍也。至各分有争讼宜调,公务宜理,各立房长一人分任之,子姓繁多,非两人所能。家喻户晓者,其有条款列后,凡我族姓,世世守之,奉先启后,是所望於吾宗。
序(再叙)
先世来於江右(江西省临川县北乡瓦硝墩),自(至)聘君祖及余凡十二世,聘君者(吴荣一),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征之三而不出者也(三次征诏而辞之),诏下翰林陶学士(陶安(1312—1368),朱元璋四大谋臣之一)作吴公高士赞(赞其为志行高洁之士)!子孙读楚志(《湖广省志》)自知之。高士传家惟孝友二字(孝友:事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产兴宅不问也(兴家业不用问也),官兴秩(升官职)不问也。较之清白(清廉),吏尤为特著(为政者更为注重)。二百八十余年(约公元1363年,赐吴荣一为高士),凛凛犹有生气然!子孙蕃衍,续(读)者半,耕者半;有不知高士为何许人,并忘其孝友之遗意,乃立家督,以明先训。少陵(凌)长,卑逾尊,强侵弱,众暴寡者,家督得斥而责之。田地不明,忿怒不平,手足不睦,气质不驯者,家督得斥而责之。小者经祠,大者呈官,轻者詈(骂)之,重者扑(杖打)之,权归家督,众不得阻而扰之,是则余之所厚望也!
夫(时在)
崇正十六年(公元1643年) 孟夏之望日
十二世孙光乾識(识记)
——摘自万七长孙荣一公支清宣统二年(1910)八修族谱卷首
荣三支系万七公29世孙吴德泉整理于2023年11月
在此向湖北省吴氏常务理事长吴荣祥提供资料表示感谢!
注:吴光乾,字彦清,岁贡生,荣一支系,万七十二世孙;官四川金堂县教谕,升庐山县令,诰封文林郎;荣一支族谱载有《庐山公传》。
编发:吴德泉
审稿:吴小艾
审核:吴合林
2024年9月12日
附:五世祖䤺公传(荣三支系)
五世祖䤺公传
向阅湖广省誌,有高士吴荣一,未尝不心慕其人而恨予生之晚也。越数十春,予忽为邾城广文,访公遗迹于诸公中,得公(荣一公,又称高士公)弟荣三之来孙,号龙璈,字云峰者,述公之事历历不爽,盖知省誌之所载非诬也。忽一日,云峰又向予言曰:予族本四大支;荣一其长房也,次荣二、荣三、荣四。予本荣三一支,荣三两子:思明、思广。予支系广出,广子七,第六子䤺公,又与小支分支之始。欲求公(我)为䤺公立传,倘翰墨留香,则家乘之赠光匪浅矣!
是时,余与云峰杯酒论文,情深往复,未暇及公之生平。越日,云峰归,吾问诸城绅士,皆云吴氏代有高人,指不胜举若;䤺公者,常闻自安邑徙居光山,毋亦不求人知者与,或曰:“公芳流寓而然也”。吾闻公兄有鑑与镐者,皆食邑千户,追封文林郎,岂有诸兄富贵而亲弟尚流寓他所者乎?其说必不然,大抵公之为人不役役(不奔走钻营),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超然物外,自保其真。呜呼!若此类而名不彰者,可胜叹哉!公二子,一敬山,居河南柴家山(今河南新县陈店乡大吴家湾);一仁卿,入赘邾城贡吴河(今红安县七里坪镇贡吴家河村),今二处子孙蕃衍,家口数千户,田园都会,文人尉起,科甲蝉联,倘非公有荫德焉,其子孙未必有若是之盛,则即公后之盛不愈,可以想公德之盛乎?寄语云峰:
“祖德方兴,家声未替,子其将为青云之峰乎?亦将为庆云之峰呼?”即为乃祖传,尤为吾子期。
华岳游人,时任邾城东学广文(黄冈教谕,教育局局长)
八十老翁庭栩撰
根据吕庭栩生辰推算,《䤺公传》撰于公元1840年左右
注:1,吕庭栩(1762~1854),字梁湖,号宛溪,清代湖北应城长江埠余上人。家清贫,藏书富,喜吟咏,精声律音韵之学,兼工书画。清·嘉庆五年(1800年)中举人,主讲于应城蒲阳书院。县内名士如熊汝弼、魏伯兴等为其弟子。魏伯兴修纂的《魏氏宗谱》,吕庭栩亲自校阅评点;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又为重修魏氏宗祠作序。吕庭栩续纂了《荆台笔记》。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应城知县奚大壮之邀参与纂辑《应城县志》,历时两年编成《应城县志》(《奚志》)。不久,吕庭栩被选为黄冈教谕,时达14年之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他离任回归应城,增补《应城县志》400余条。至咸丰元年(1851年)全部完成,使《奚志》更趋完备,惜遇兵祸未刊。《奚志》手稿本,今藏武汉大学图书馆。吕庭栩生平著作很多,计有《四书成语联珠》、《五岳杂志》、《子史菁英类编》、《丽藻引机》8卷、《对语餐花》6卷、《列仙诗抄》20卷、《说诗绪余》、《赋谱》2卷、《梁湖诗草》12卷、《续编》4卷、《梁湖排律》4卷、《归林寻乐》2卷、《集句诗》5卷、《纳凉偶对》6卷等14种、120卷行世。其诗词俊逸清新,多是见景生情抒怀言志。享年九十三岁,谥赐文林郎。
2、䤺公后裔现大多居新县陈店乡、千斤乡、苏河乡、卡房乡,大悟宣化店镇、红安七里坪镇以及江西江苏等地,约二万余人。
2023年11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