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吴良纯先生,让我想到诗人臧克家笔下的《老黄牛》“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诗句,不正是吴良纯先生为人处世的生动写照?他不为名利,为人低调,待人相敬如宾;他做事勤勤恳恳,干一行爱一行,矢志不栘,从不马虎;他精通业务,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他生前曾任水头镇工商联负责人,历届南安县人大代表,受人尊敬,有口皆碑。
解放后,吴良纯先生参加工作。行行出状元,在南安县商业局水头营业处五交门市部组长,南下干部王志欣同志的领导下,在吴良纯先生带领下,营业员陈文献等上下一条心,门市部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他们的劳动成果,光彩夺目,是晋江地区商业局的先进单位,南安县商业局的示范单位。他们齐心合力,同心同德,为满足民生需要,千方百计扩大业务,制订购销方案,年年提前完成上级下达该门市部的购销任务。吴良纯先生多年被晋江地区及南安县商业系统评为先进工作者,他德才兼备,平易近人,能团结其他同志,共同做好生意,他任劳任怨,乐善好施,言传身教,对工作认真负责,对顾客和蔼可亲。五交门市部在吴良纯带动下,统一行动,做事一心一意,个个认真工作,柜台上的商品,排列得井井有条,每种商品明码标价,产地、货号一目了然。门市部讲究卫生,营销环境舒适。晋江地区商业局号召要向水头五交门市部学习,学习他们的经营模式和服务态度。他们在经营中,商品以民生所需要为主,特别是立足支援农业,放眼日常生活用品。在计划经济时期,如铁丝,元钉等一些紧缺商品,派采购员四处寻找货源,保证及时供应,尽量做到满足顾客们的需要,把群众的需要当作自己的任务。在营业中,不断改善经营管理,礼貌待客,不断提高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勤进快销,积极介绍含有科学技术的新产品,帮助提高生产效益的工具,如手摇钻机代替老式绳子钻机,手摇鼓风机代替木头手拉风箱,手摇沙轮机代替磨刀石,在我国经济困难时期,他们为群众把退色的旧衣服染成新衣服。在六十年代自行车是民众的奢侈品,先进的代步工具,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及,很难买到,他们不辞劳苦,到处寻找货源,帮助民众排忧解难……五交门市部那峥嵘岁月,辉煌成绩,尤其晋江地区先进工作者吴良纯先生工作上的点点滴滴,令人难忘,永留史册。
建抽水机站
记忆犹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康店村山青水秀,林木郁郁葱葱,绿草如茵,蜂飞蝶舞,鸟语花香,小溪从村中穿过,两岸果树果实挂满枝头。环境虽好,但农民生活单一地依靠农业收入。有三片山坡地,长年缺水,只种些地瓜、小麦、花生等耐干旱庄稼,这些土地只有靠“天”吃饭,一遇到旱灾时候,农作物枯死,颗粒无收,影响村民的经济收入,制约康店农业生产发展。一九六二年,南安县商业局水头营业处五交公司水头门市部响应党支援农业生产的号召,扎根农村,一心一意帮助建设新农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他们规划挂钩三个单位,水头公社康店村、石井公社有菊江村、古山村。受支援的乡村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脚踏实地,帮助干部群众运用科学技术,因地制定发展方案,工作效果明显。建抽水机站就是其中一例,解决康店山地用水灌溉问题,立竿见影,为农作物丰收立下汗马功劳,老一辈的康店人至今记忆深刻。
吴良纯带领水头五交门市部来到康店村东奔西走,亲近干部群众,进一步了解到康店农业和民生存在具体需要改进的问题,研究当前如何去解决山坡地缺水,农作物缺少肥料施用等问题,他们与大队领导吳奕夏、高天赏、生产队长吴江湖、吴源来、曽焕郎等村中干部和群众共同努力,找出解决办法,到实地考察地形地物,寻找水源,大胆设想建设抽水机站,修渠道,引水灌溉这些山坡地。村里组织建抽水机站的突击队。队员有吴翰建、吴承贤、吴水成、吴碧瑶、吴良程(桥南)等,其中最突出的是一群青年女子队员。(现存的老照片可见,但可惜大多数不认识她何名字)他们毛遂自荐,利用他们与厂方平时有业务关系,事先联系厂方,亲自带领康店村干部千里迢迢去上海动力机械厂,选购动力机械,並运回康店。这是水头地区第一个抽水机站,如何建设抽水机站从来没有人见过,经研究聘请南安通用厂工程师来规划设计安装。工程师到工地实际勘探测量,制作图纸,写好施工方案。抽水机站地点选在康店宫仔公边,靠近石壁南渠流经处。开始从水的源头开挖近200多米长的水渠流到抽水机站,在抽水机站旁筑建引水土渠连接到灌溉区。从抽水机出口切石头挡土墙,填土方,地基底宽十六米,土方高近十米,最上面土方宽度收缩剩下四米,这条加高的引水土渠计七十多米长,连接灌区主渠道。抽水机出水口乱石堆切,防冲坏土渠道。然后再开挖通往各片的用水小水渠道。当时因没有挖掘机械,全靠人工肩挑手挖,一担一揪奋斗的。整个引水抽水灌溉工程从一九六五年动工,至一九六六年八月竣工。抽水机站的建成,解决了康店严重缺水的问题,受到村民高度赞许。第三生队可以受益近300多亩山地,小水渠挖至曾庄村边,渠道挖了960多米长。二队受益120多亩。一队受益近100亩土地。他们与村干部群众开始规划平整土地,开山造田,山地改为良田,保证农作物早涝保收。水利问题已解决了,要提高农作物产量,当时化肥很少,农家肥施用有限,如何让农作物快速成长,要积极寻肥源,于是到海边挑海土,挑海水冲入厕所。吴良纯带头为生产队积肥。每天天未亮就提着畚箕拾粪。生产队群策群力运用科学知识,组织干部群众到山坡地种植臭菊,臭菊容易种,生长快,肥料成份高,是农作物的营养品。五交门市部的同志轮流到康店村参加种树造林,参加插秧,摘花生,割小麦等农活。
康店发展到现在,是干部起着很好的带头作用,言传身教,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全村上下一条心取得的;是和吴良纯先生矢志不移,参加建设康店的功劳分不开的。在一九六八年扩大经营,建设厂房,增设粮食加工厂,有碾米机、磨面米机、地瓜破碎机、鼓风机等机械,服务周边大小八个村,代替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益,提高人民生活。
改炉灶
六十年代时,烧水做饭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烧柴火的炉灶,有单灶、连体灶,灶前面为大锅,后为小锅,灶的基础用成型的土坯做成,灶内分二层,上为加柴烧火煮饭烧水,中间铁枝隔开,下层把烧尽成灰的落下来,待清理为肥料,灶台当时贴尺二方砖,灶则边封小块砖或粉白灰,灶最后面留烟筒位,顺墙壁安装陶瓷烟简管,把燃烧的烟气抽到屋外。
当时家家户户做饭,烧火的材料是山上的木材,树枝树叶,山中的杂草。有稻草,麦杆,地瓜藤,花生藤等五谷草为材料生火做饭。一九六三年水头营业处引进煤炭,让水头百姓改善烧煮条件,方便日常生活。但大家遇到新兴事物,起初不懂使用,吴良纯先生自顾奋勇,传授煮饭烧煤技术,后改为蜂窝煤。他亲自到朴里村、西锦村传授制煤球烧煤的技术和方法,把煤粉加入百份八或百份十的红土,搅成浓浆,在手中制成近五公分大的圆球,在太阳下晒干,用木炭或杂柴放入炉中生火,煤球放在上面烧,至煤球自然燃烧,慢慢看到煤球的火苗,群众终于接受。
解放生产力
霞浯村本属南安县石井公社,现在属厦门翔安区管辖。这个村庄当时有两千多亩晒盐盐区,年产盐一万多吨,是闽盐的生产基地之一 。
霞浯盐场,土地广阔,规模盛大,一眼望去,盐田片片,坵坵相连。这片盐田放海水进入晒盐区,海水经过近一星期的风吹日晒,水份蒸发,最后形成晶莹的食盐。把它扫成堆,一堆堆洁白食盐展现在世人眼前。但运输依靠人力,劳动強度大。用肩膀挑盐到堆盐的露天仑库存放,再过一段时间装入麻袋,发送到各地,需要装船装车,长短途运输匀用人工。良纯先生等人知道霞浯村盐场的工人劳动非常辛苦,利用五交门市部当时刚经营独轮车配件,新兴的独轮车,独轮车架,大家原本没有见到,没有安装经验。怎样使用。他们利用晚上,骑着自行车,不辞劳苦到霞浯村,帮助安装独轮车,两轮拖车,解放肩挑的传统问题,既有效地降低了劳动強度,又提高劳动生产率。
他带头到石井公社古山村帮助兴修水利,建抽水机站,改造良田,参加积肥劳动等工作。同样帮助石井公社菊江村盐场建置运输工具,维修运输工具,深受盐工们的欢迎。吴良纯的事迹不胜枚举,传为美谈。
吴良纯先生助人为乐,关心群众疾苦,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他担任水头中心小学教师时,经常接济贫困学生,至今学生还感恩载德。水头永安巷林金钹先生,自幼家庭十分困难,吴良纯先生给予接济帮助,使这个困难家庭渡过难关。康店吴文集先生家庭经济不好,吴良纯先生拿钱给他买猪苗,养成母猪,繁殖小猪,家庭经济大改观。这种无私的贡献,说不尽,好事多多,远近传颂。深为群众感动,至今念念不忘。
光阴荏苒,时间已过去五十多年。往事历历,说不尽,道不完我们对吴良纯先生在那艰苦又光荣的岁月里,把自己满腔热血奉献给了社会,奉献给了人民。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工作。他不愧是一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五里桥文化)
【在本文成稿过程中,承蒙九十岁吴翰建,八十多岁吴碧瑶,陈文献,吴国裕先生提供许多信息,特此感谢!吴良纯先生系吴水景老师之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