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人物 > 历史名人 ◇湖北吴氏网

吴姓迁徙入闽的开基始世祖之一吴承顺

吴承顺是吴姓迁徙入闽的开基始世祖之一,后裔分布在我国16 个省、市、自治区及世界各地,谱载其墓在“龙岩州石牌前”,即在今新罗区龙门镇朝前村319国道216公里十688米处。

吴承顺名“宥”,“承顺”为其字,是吴泰伯的71世孙,吴纶次子, 生于后唐天成三年(戊子岁,928年)。

吴承顺祖父吴宣,是江西抚州吴氏一支的开基祖,他娶四川节度使孟知祥之女为妻。后唐李王朝衰亡,孟知祥割据称王,建立后蜀王朝,封吴宣为驸马。但吴宣忠于李唐王朝,淡泊名利,抗节不受,于后晋天福元年(丙申岁,936年),以63岁高龄,毅然携妻孟氏和子吴纶、吴经、吴绍及孙宏、宥(即承顺)等,举家东迁倒江西抚州(临川)石井 (在今乐安县),后又迁徙南丰县祝家山金斗窠将军洞形开基,成为江西吴氏第一大宗。

吴承顺因时乱入闽,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村,成为吴氏入闽始祖之一。他颠沛流离,最后返回龙岩龙门石牌前,与长子坎一起生活,卒葬那里。他的后裔繁衍至本省龙岩、永定、上杭、连城及广东大埔、丰顺、 蕉岭等地,以人口众多、人才辈出闻名。

在台湾,除桃园县、新竹县的湖中乡中势村,还 有台中的雾峰乡四德、五福村和清水镇吴厝里,南投的集集镇玉映、 吴厝二里,云林的西螺镇吴厝、九隆二里,嘉义的朴子镇德家里,花莲的富里乡吴江村,台南市中区竹翠里,都有一个“吴厝”或“吴巷”。这 里的吴姓大多是由闽粤迁去台湾的,他们中许多是吴承顺的后裔,台南市成功路的全台“吴氏大宗祠”大门的两边,还有一幅吴姓宗族的专用楹联“八闽孝子裔,三让帝王家”。

吴姓迁徙入闽的开基始世祖之一吴承顺

吴承顺墓后有笔架山,前有龙津河,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笔架山来自博平山脉之杉岭,入于龙岩(今新罗区)与连城的界山廖天山,逶迤南行,经太祖山、白云山,忽东忽西到寨门山、采眉山、赤岩山、杨梅岽,最后到文笔山,束气而结穴,成“猛虎下山”形。承顺的墓就在虎形的脸部。

此墓周边林木茂密,松竹苍翠,阳光融融,空旷清新。墓始葬于北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距今已有900余年历史。它座西南朝东北,原为“凤”字形三合土修筑,上世纪90年代重修,水泥盖面。 中轴线自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墓前围、前坪中坪、祭台、墓碑、冢、后环、后围,占地面积508平方米。

墓前围临319国道。前围中偏左处,竖一块石碑,碑宽60厘米、 高81厘米、厚6厘米;底座宽101厘米、高16厘米、厚21厘米。碑前阴刻"宋吴承顺墓”.中书“经本府二00 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右署名:“龙岩市新罗区人民政府立,二00三年九月”。碑后书“墓边沿四周十米内为红线保护区,红线外十米内为 蓝线保护区,蓝线外十米内为绿线保护区”。2008年,此墓又被福建省文物局列为涉台重要文物。

墓中坪的正中靠前方,砖砌成一香炉,宽88厘米、长138厘米。 中坪内有一祭台,台高45厘米、宽82、长158厘米。台前雕有双龙戏珠图,珠内设计成形似梅花的图案,象征开姓祖泰伯公发祥地在无锡 “梅里”。花的五瓣由五个吴字组成,表示全世界五大洲、全国五湖四海,吴姓子孙同心相连,携手并肩,团结一致,开拓向前。祭台后是墓碑,宽65厘米、高100厘米,正中横书“灵钟渤海”,纵书“吴氏入闽始祖考承顺公、妣邹、彭婆太之墓”,左书“公元一九九六年丙子季秋月 吉日重修”,右书粤东、闽中、豫章、港台嗣孙等立”,边附一对联曰: “后起笔山钟地脉,前流带水振人文”。

墓后是冢,冢内藏有民国3年(甲寅岁,1914年)正月十六日重修墓碑一块。冢后有两重后环,俗称“双高椅”;冢前左右两边有内外两个廊,俗称"双拜手”。内外廊高155厘米,内廊长169厘米,正面刻一对联:“传家周礼承先德,让国高风裕后昆”;外廊长191厘米,正面嵌 一大理石对联:“渤海源流远,延陵世泽长”,联中“渤海”是吴姓堂号 (郡望),渤海郡,西汉置,是吴姓的发祥地,其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渤海湾沿岸一带;“延陵”典出春秋时吴氏先祖“延陵季子”——隐居 延陵郡(在今江苏省)的季札。

墓右有一烧纸炉,外观像个两层宝塔,呈六角形。十二个翘角,伸向蓝天,琉璃瓦盖顶,熠熠生辉。墓左右有砖砌围屏,镶嵌着襄助修坟芳名录、古墓重修记、墓志铭和诗赞。





◆声明:湖北吴氏网为公益性民间网站,旨在交流吴氏文化,收集吴氏族谱,帮助寻根问祖,挖掘整理民间文化遗产。原创作品版权属作者及本站所有!转载须注明作者及出处,且不得作为商业用途!——特此声明!

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评论(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