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续
11、老红军杨志超,(1918.1.22——1995年正月初九)原名吴基骏,湖北省黄安县(现大悟县)四姑墩大吴家人,系泰伯第105世、始迁祖吴万七第21世裔孙(荣三支系)。1936年7月参加革命,曾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湖北省汉阳地区大队长。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至1938年受中共华北局派遣,任晋绥军十九军团政治部主任,1938年9月经叔父杨松(吴绍镒)介绍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任抗大七大队青年干事。1939年3月到1943年12月,先后任陕甘宁边区合水县委组织部长、庆阳县委组织部长,陇东地委伪军工作委员会常委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省鲁南行署公安局科长,腾县公安局长兼武工大队队长、中共腾县县长、中共临泉县委工作委员会常委。1946年10月,在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的自卫战争中坚持敌后斗争,荣立一等功。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河南省政府开封实业公司经理、国营郑州纺织机械厂厂长、河南省委钢铁办副主任兼安阳钢铁公司第一任经理(厂长)、河南省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计划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主持工作),河南省农林水利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68年下放到信阳地区插队劳动。恢复工作后,1972年11月起,先后任信阳地区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主任等职,1983年8月离休,经中央组织部批准,享受正厅级待遇(行政九级),住河南省老干部休养所,1995年正月初九因病在家乡去逝,享年77岁。
杨志超参加革命近60年,在战争年代,他与夫人王宜民(老红军)同志一道深入敌后,长期从事抗日救亡和党的地下工作,出生入死,开展武装斗争,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长期担任河南省大型国有企业的主要领导职务和省政府计划经济管理重要部门的领导职务,为党和人民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杨志超同志一直关心、支持家乡老区的建设和发展,并为改变家乡面貌倾心竭力。早在上世纪50年代,大悟县领导到郑州省政府找他帮忙,因建县大礼堂缺钢材和水泥,杨老很快从河南设法解决。70年代初期,为了帮助改善家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他先后给大悟县争取到五台四十匹马力的东方红拖拉机,还为家乡安装自来水,援助钢制水管和闸门等所需的设施器材。
二十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大悟县境内的化肥厂、水泥厂、酒厂、磷肥厂等企业生产用煤紧缺,孝感地区和大悟县领导以及有关部门曾经常到河南向他求援,杨老总是热情接待,尽量帮助解决。还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帮助大悟县政府将河口麻纺厂建成为当时全县乡镇企业中的佼佼者,为家乡的地方经济振兴和发展作出过突出的贡献。他生前对老伴和孩子们讲: “是家乡的山水抚育我长大的,现在老区有困难,给家乡帮忙搞建设是我应尽的责任”。就在他病重弥留之际,还叮嘱妹妹基光、堂弟基昌,将自己省吃俭用的积蓄20200元全部捐献给大悟县教育基金会,作为奖励基金,用于家乡四姑镇同兴小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和学生,表现出一个老党员、红军老干部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无私奉献精神,他的英名和业绩已载入史册,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大悟的人民更不会忘记。
杨老生前曾对我们说: “自古忠孝难两全,我自参加革命那时起,就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为家乡老百姓竭心尽力,奉献了一生,但一直未能在父母生前身边侍奉尽孝是最大的遗憾”。因此,他特留下遗嘱:“我去逝后愿意安葬在生我、养我的土地上,长眠在养我、育我的父母、娘(养母)的身边守坟”。他这种为国尽忠、为民尽孝的可贵品质为人们所爱戴,充分体现了杨老对家乡无限热爱的浓浓深情、以及对亲人的眷恋情怀,他永远活在家乡人民心中。
12、开国大校吴战行(1918-1983),始迁祖吴万七第22世裔孙(荣二支系)。新县箭厂河乡人,1932年5月参加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班长、排长、连指导员,红二十八军手枪队队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团政委,苏南军区政治部干部科长,参加过淮海、渡江和解放上海等战役。建国后,任华东警备十旅政治部主任,华东公安十七师政治部主任,江苏省公安总队政委,连云港要塞区政委,守备十八师政委,六十八军政治部主任,山东建设兵团政治部主任,党委常委,山东省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
13、开国大校吴大胜(1914.12.--1994.8.),湖北省黄安县天台山村(今河南省新县卡房乡吴油榨)人。泰伯第113世,少微第53世,始迁祖吴万七第29世裔孙(荣三支系)。1929年2月参加黄安县二区苏维埃政府儿童团,并任儿童大队长,同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一军战士、红四军第十二师师部警卫员、湖北省黄安县警卫营排长、便衣工作队队员、队长、政治指导员。坚持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1939年6月,他先后任新四军第二师供给部采办组组长、合作总社主任、六旅供给部副部长、淮南行署铜城贸易局主任、新四军第二师六旅兼四分区供给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吴大胜历任华东第十纵队供给部部长兼盐阜军区供给部部长、华东野战军第十二纵队兼苏北军区供给部部长、江淮军区供给部部长、皖北军区供给部部长。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他意志坚强,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经受了艰苦环境的严峻考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吴大胜历任华东军区后勤部油料部部长、兽医处处长、车辆管理部部长。南京军区成立后,他先后担任军区后勤部汽车拖拉机管理部部长、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江苏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等职。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期间,上海、南京遭受"四人帮"反党集团严重干扰,吴大胜主持江苏省的工作,排除干扰,保持全省的稳定局面。
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中共党的第九、十届中央委员。1984年离职休养,1988年7月荣获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8月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0岁。
14、开国上校吴文桥(1919---2002),湖北省黄安(今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何岗村人。泰伯第107世,始迁祖吴万七第23世裔孙(荣二支系)。1928年冬参加童子团,并任村儿童团团长,为红军和苏维埃政府站岗、放哨、查路条。1935年12月参加工农红军,先后在鄂东北便衣工作队、红二十八军学兵连、游击军交通队任战士。坚持了在鄂豫皖苏区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新四军四支队司令部交通队班长,直属政治处特务员,警卫通讯连排长、党支部书记、连指导员。1940年12月,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学习,担任学习组长、党支部委员。1941年1月,调到刘少奇同志身边工作,任特务员、党支部委员、党小组长。由于工作出色,曾受到军长陈毅的表扬。1943年5月,调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任干部队队长、党支部书记。1944年9月,被评为一等模范工作者,出席了延安联防军英模大会,受到了毛主席、朱德总司令和周恩来副主席的接见。毛主席在他的日记本上题写了“英勇奋斗”,并将绣有“为人民服务”的手帕赠送给他。
1946年1月,吴文桥进入东北,任吉敦军分区总支部书记。1947年9月,调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党支部委员,后任十纵队后勤部政治处副主任、党委常委。后任四十七军一四0师四一八团政治处副主任、党委常委。参加了东北秋季攻势作战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以及南下作战、湘西剿匪等。新中国成立后,吴文桥任四十七军后勤部政治处主任、党委常委。后调任军卫生部政委、常务书记。不久,又调任军后勤部副政委。抗美援朝开始后,他随部队入朝参战,代理后勤部党委书记。归国后,于1953年5月入中南军区第一文化速成班学习,任学习班区队长、支部委员。1955年3月,调任海军南海舰队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党委常委、监委副书记。1962年3月,入北京政治学院学习,任党支部副书记。1963年8月,回南海舰队工作。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1981年11月离休。2002年5月27日在海军421医院逝世。
15、正军职离休干部吴先洪(1916-1994),泰伯第108世、始迁祖吴万七第24世裔孙(荣二支系)。新县泗店乡人。1930 年2月参加红军,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在红四军十师、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红三十一军九十一师任通讯班长、排长、连长、连政治指导员。参加过鄂豫皖苏区反“围剿”斗争和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一二九师教导团和三八五旅七六九团营政治教导员,抗大总校一大队区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三纵八旅二十四团团长,皖西军区二分区司令员,六安军分区司令员。建国后,任二十三军六十八师师长,军委炮兵二十一师和十一师师长,军委沈阳炮兵学院副教育长兼院务部部长,吉林省军区副司令员,吉林省军区顾问组组长,正军职离休干部。
16、老红军吴生敏(烈士吴先元之子,1922-1984)始迁祖吴万七第25世裔孙,新县箭厂河乡竹林人(荣二支系)。他13岁加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司药主任,团卫生队队长、政治教导员,四支队团政治处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陕南游击支队政委,新四军第五师团政治处副主任,中原军区政治部教导大队政治处主任,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大队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原突围和淮海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区军政大学高研班二部政委,重庆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大队政委,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副主任,1958年毕业于军事学院政治系。后任昆明军区陆军第十三军三十七师副政委、政委、师党委书记,中共云南省委财贸政治部主任、党组书记,云南省革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兼省人防委员会主任,云南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17、老红军吴大成(1909.2-2002.10.8)新县卡房乡吴洼人,始迁祖吴万七第29世裔孙(荣三支系)。1927年3月参加红军,193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四方面军战士,曾三过雪山草地,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抗大一分校供给处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解放军老七师十七旅、六纵队十七师、一五六师供给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昌军分供给处长,轻工业部广州玻璃厂党委书记、广东省驻武汉办事处主任等职。1979年6月离职休养,享受副省级医疗待遇。2002年10月8日在大悟县病逝,享年93岁。
18、红军团长吴茂金(经),始迁祖吴万七第23世裔孙(荣一支系),红安县詹店街人。曾参加黄麻起义,历任红军战士、班、排、连、营长,副团长。据《中原突围》书中记载,他所在的十二纵队十五旅四十三团,在突围中,未过襄河的一千多人在副团长吴茂金率领下,几经转战,大部队被打散,小部份后来与桐柏山游击队会合,后历经周折,与部队和妻子儿女失散后回到家乡。由于父母当时双双重病,在家尽孝。后来部队曾来人联系,他将驳壳枪和公文包如数交给来人,并如实汇报情况,请来人转交组织,表示终身隐藏身份,永不叛党!文化大革命前后,老部队和居住在兰州的家眷来詹店寻找,为避麻烦,坚决不相认。脱队三十多年,隐瞒身份,种田耕地,与兄弟家人相依为命,瞻养双亲,养老送终,抚养六个侄儿侄女,和睦乡亲,直至七十年代初安然去世,在乡亲们眼中是个神奇而又平凡的农民,称之为孝义双全,福荫后人。
19、老红军吴东山(1914---1971),始迁祖吴万七第21世裔孙(荣一支系)。湖北红安县高桥区高仕轩人,1929加入共青团,1936年入党。1927年参加农民赤卫队和“黄麻暴动”。后参加红25军,徐海东率部长征后,留守大别山,其部队改编为红28军。抗日战争时期,部队整编为新四军四支队,后改编为新四军二师四旅,曾任连长、团供给处主任等职。新中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空军后勤部供给处主任,南京市集合村粮库厂长等职,1971年病故,因战争年代多次负伤,同年追认为烈士,葬于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
20、老红军吴绍奎(1911.-----1973.10.23),始迁祖万七公第20世裔孙(荣三支系)。大悟县四姑镇人,1927年2月参加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长征三过雪山草地,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多次光荣负伤。历任红军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抗大七分校校长,一二0补充团副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嫩江骑兵团团长、团政治委员、师后勤部政治处主任。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最高人民法院高级审判官等职;
21、老红军吴维德(1903.126-----1992.2.20),始迁祖吴万七第23世裔孙(荣二支系)。湖北黄安(今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人,大革命时期,吴维德兄弟六人中有三人从事革命工作,在兄弟排行中,维德为老五。在吴焕先、吴先筹的影响下,老四吴维保最先加入共产党,并开始以"吴泰昌"铺号传达革命精神,联络会议。1926年春,吴维德加入红枪会后,思想进步,革命热情高,不久,在吴焕先介绍下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加先后参加了"黄麻起义"和攻打木城寨的战斗,黄麻起义后,吴焕先等上了木兰山,吴维德等特务营在黄冈、黄陂等地从事酬款、酬备粮食和枪支工作,为后期攻打“苏家埠、韩摆渡”战役作准备。并参加了鄂豫皖特委会特务营,在特务营长吴信行牺牲后,他接替营长职务,老区每一场战斗都留下了他光辉的足迹。在革命的生涯中,吴维德党性坚定,曾因激烈战斗劳累过渡吐血,曾经的双枪将,骑马冲锋,化装深入敌穴刺探情报,九死一生。在革命的征程中,与董必武、徐海东、李先念、徐向前、沈泽民、徐宝珊、刘名榜、吴立准、周业成、陈昌浩、吴先恩、许继慎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在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开始酝酿开始战略转移。在郑位三的安排下,吴维德同志被任命为中华苏维埃黄安县紫云区第一乡政府主席。后被国民党抓捕入狱,饱受折磨,后经国民党内我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成功出狱。解放后,吴维德多次被任命参加新政权建设工作,但他生性耿直,以文化水平低、不堪重任为由,一直未到任就职,以在乡老红军之职留在了农村宣传红军革命传统精神。直至他暮年多次被邀去到北京与董必武、郑位三住所,畅谈难忘的岁月战友之情。老人家的一生极为坎坷不平,但他从未后悔参加革命,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解放后在家乡的默默劳作,都是诲人不倦,从不居功自傲,他的革命意志和家国情怀永远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22、吴集禄(1899----1964),始迁祖吴万七第24世裔孙(荣三支系)。河南省新县卡房乡何山村人。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1936年任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作战参谋,1937年“七七”事变后,调一二九师敌工部,1948年冀南军区供给部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峰峰矿务局安检所长,四川省煤炭厅供销处长、厅办公室副主任等职,1964年离休。
23、老红军吴荣庆(1898.3.1-2001.5.16),始迁祖吴万七第27世裔孙(荣三支系)。新县卡房乡何山村吴洼人。1927年3月投身革命,1928年参加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供给部干事。1937年随三十军进驻新疆,1940年回延安,历任中央军委后勤部管理员,被服科长。黑龙江省东安中央物资局仓库主任,沈阳国家物资储备局总务主任兼秘书处主任。1956年后任成都地质学院总务处长等职,曾长征三过雪山草地。1970年离职回家乡休养(夫人刘明清,1914年--1978年,1931年参加工红军,三过雪山草地),享受地专级医疗待遇。吴荣庆2001年5月16日在新县病逝,享年104岁。
24、吴志湘(1908-----1983),原名吴子香,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人。1928年参加红军,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陈毅军长警卫员,新四军第二师四旅排长、连长。浙江省九分区县大队长,九分区特务营长,浙江省农业厅科长、厅长等职,1983年离休。
25、吴立准(1903.2.6-----1970.4.11),始迁祖吴万七第21世裔孙(荣二支系)。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人。1927年1月参加农民武装红枪会,同年参加了黄麻起义,192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6月起先后等职任鄂豫皖边区特委和鄂豫皖省委会事务科长。1932年,在国民党军队的第四次围剿、以及随省委书记沈泽民三年的游击战争中,先后任黄安三区一乡便衣队队长、黄安县三区区委书记、罗陂孝九路游击师大队长。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军需股长、留守处处长,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二师军需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区后勤部司令部供给处处长,华东军区直属农场场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生产合作社科长、军区军需部处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70年4月11日在红安县逝世。
吴立准夫人李先英,(1915.2.-----1991.2)1933年5月参加红军,三过雪山草地长征,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2月开始,先后任陕甘宁边区曲子县和延安土桥区、蟠龙区妇女部长,新四军二师政治部叉涧合作社支书、副主任。投身革命几十年,为民族的独立解放历经残战争的磨练,吃尽了千辛万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金陵仓库支部书记、南京军区后勤生产部合作社指导员等职。1960年5月离职休养,享受正师职待遇。
李先英1955年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八一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8月荣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2月23日在武汉病世,与丈夫吴立准合葬于红安烈士陵园。
26、吴继春,女(1915-----),24世,新县戴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