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艺术 > 书画工艺 ◇湖北吴氏网

洪湖吴氏汉绣

洪湖吴氏汉绣

吴忠强(荣祥)整理

 汉绣是流行于湖北省荆州、武汉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源于战国楚绣,兴于唐而盛于清。据《湖北民俗志》载,明清之际,楚地上至官贾,下至名妓优伶,多有喜用汉绣为服者。到了清朝中叶,朝廷在汉口设织绣局,集中各地绣工绣制官服和贡品,至此汉绣在楚绣的基础上,又融汇南北绣法之长,逐渐形成以铺、压、织、锁、扣、盘、套为主要针法,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刺绣艺术体系。清咸丰年间,在武昌的营房口、塘角、白沙洲、积玉桥和汉口的黄陂街、大夹街一带,皆开有绣铺。汉口还有一条绣花街,上万名绣花匠人、近40家汉绣铺子。因其绣艺精美、风格独特,遂以鼎盛之势与苏绣、湘绣平分秋色,远销海外。

 抗战时期,日军侵占武汉,汉口绣花街被毁,汉绣日趋凋零,技艺几近失传。

 建国后,汉绣一息尚存,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列入“四旧”之列加以扫除,大批精美绣品被烧毁,汉绣几遭灭顶之灾。

 20世纪80年代后,汉绣得到了些许发展和恢复。汉绣产品已由原来的民用小绣品和少量戏剧绣服发展到帐帘、披风、被面、枕套、服装、大幅、中堂、条屏、折页、摇件和屏风等十多个品种。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下,汉绣日趋凋零,问津者甚少。

 如今,对汉绣的传承仅有两支主脉:一支是汉口的任氏汉绣,另一支是武昌迁移至洪湖的吴氏汉绣。

 吴氏汉绣的创始人吴文绣(1835-1890), 江夏金口八龙湾人,自幼喜爱绘画,精于做法瑯工艺,对精美的汉绣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后专心改行学刺绣,掌握了汉绣的全部技法,且能画善绣,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曾在清政府武昌绣局担任高级技师。吴文绣兄弟共五人,均从事汉绣相关行业。吴家在武昌青龙巷开“吴永源绣庄”,生意红火。清朝咸丰年间,因太平天国运动,国内政局动荡,大批汉绣艺人纷纷逃离。1862年吴文绣携子逃难到沔阳府场其姐姐家,由于赤手空拳无法复业,只有帮流动戏班绣制行头,度过一段飘泊的生活。后来在亲友的支持和帮助下,在府场居住处开设“吴兴发绣铺“,主要绣制花轿、桶伞、龙凤旗帜、桌面、椅褡、堂彩、堂帐,婚嫁服饰,戏服等项,吴家的绣品都是自画自绣,可谓种类繁多,形原各异,其精美绣艺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喜爱。 “吴兴发绣铺“的牌号在府场、沔阳一带非常出名。

  吴文绣去世后,其子吴家福(1860-1926)为第二代传人,他秉承父业,最为拿手的是打籽针、垫高绣、片金织锦,如:一般绣工在打籽工艺时每打成一籽都是双手并用,而他仅单手一针即可。他的片金织锦的针法多样,配色料艳,绣工精细,具有浓厚的民间气息,他的绣品不是一味追求绘画效果,而是注重针法和绣法的运用。吴家福在当地还培养了一批绣工,使汉绣得以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1908年府场突然连降暴雨,遭到特大水灾,吴家福带着全家搬迁到洪湖新堤,继续从事绣花行业,同年“吴炳昌绣局”在新堤开业,绣品以日用品为主,后来逐渐增加戏袍、佛像及绘画题材的作品。吴家绣艺得到了当地人民的喜爱和认可。宣统三年(1911年),吴家兄妹绣的《观世音菩萨》和《荷花仙子》,曾在武昌西湖劝业场内工商品陈列厅展出,被当时的《时报》誉以“汉绣复活,重放异彩”。 1919年吴家福不幸中风,卧床达6年,1925年去世。

  第三代继承人吴学炳(1891-1948),其夫妇二人均为优秀的绣花技师,带领子女共同研制新的针法,用掺针润色,使层次更加分明,用绚丽典雅的色调,改进格局,分层破色,大胆使用双面绣的针法。经过他们的努力,形成了自成一派的风格。1925年,武当山修建时,当时的负责人慕名前往洪湖请吴学炳特制寺庙内大型帐、幡等饰品,最长达二丈四尺,见到的人都惊叹不已。

  吴学炳去世后,其长子吴寿康(1914-1997)和女儿吴永芳(1935-2006)继续着汉绣艺术的工作。解放后,汉绣艺术得到了党和人民的支持和重视, 1956年绣制的《文房四宝》、 《和平之春》获湖北省第一届工艺美术展获金奖,吴寿康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工艺美术家”的称号“。1958年,洪湖县政府招集了散播在全县的汉绣艺人,以吴炳昌绣局为基础,成立了“洪湖县汉绣生产合作社”,以此作为汉绣的研究基地。同年,在洪湖新堤镇建立绣品厂,将汉绣确定为科研项目,成立以吴永芳为首的湖北省汉绣研究所,当时成员30余人,整理创新汉绣针法30余种,并设计创作了3120多幅绘画性题材的作品,其中双面绣《群猫》、《雄鹰展翅》和《巾帼英雄》,被轻工业部选送到法国,波兰国际博览会展出。洪湖汉绣中最具特色的异色双面绣在某些技艺上更胜于苏绣。以吴氏家传技艺为基础的洪湖汉绣为汉绣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极其重要的贡献,成为汉绣传承的大宗。1960年吴永芳被保送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

洪湖吴氏汉绣

洪湖吴氏汉绣

洪湖吴氏汉绣    “文革”中,汉绣被列入“四旧”,吴寿康被划为“右派”,吴家全家下放农村,所保存的清代汉绣图样及早期精美的汉绣作品,全被造反派烧毁。 “文革“后汉绣研究又得以恢复和发展, 1976年开始,吴寿康、吴永芳兄妹开始挖掘和整理祖传的铺、平、齐、游、挑、勒、网、双套、单套等以及新的龟纹、水技梅、织棉、彩线、蝶恋花、施金、片金等三十多种针法和传统图案纹样三十多例,使吴氏汉绣在传统的基础上从民间走向社会,很多高档绣品和有一定价值的艺术欣赏品被社会承认和重视。1989年,吴永康病退后,其女吴茂英作为第五代吴氏汉绣传人,现已传至第六代其孙女吴琼(1963.10~)。

  2007年4月,已故汉绣大师吴寿康的家人将吴寿康、吴永芳兄妹整理的《针法集》和汉绣作品《黄鹤楼》移交给湖北省档案馆,被妥善保存于展柜中。

  2007年汉绣入选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14日,汉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75。

  吴氏汉绣第六代传人吴琼,获此消息无比欣慰,她说,她将准备选择一所专业美术院校进一步深造,竭尽所能,将吴氏汉绣这一刺绣艺术瑰宝继续发扬光大。

  2012年5月29日,吴氏汉绣评为荆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第六代传人吴琼。

  2018年,汉绣入选首批国家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与湖北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文中部分资料参考《湖北档案》 2003年10期《汉绣与吴氏家族》,作者为时任湖北省档案馆资料保管处副处长刘征,刘征根据吴氏汉绣第四代传人吴寿康部分手稿整理成文,在此向刘征先生表示感谢。                                            


上一篇:吴腊保:画圣吴道子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声明:湖北吴氏网为公益性民间网站,旨在交流吴氏文化,收集吴氏族谱,帮助寻根问祖,挖掘整理民间文化遗产。原创作品版权属作者及本站所有!转载须注明作者及出处,且不得作为商业用途!——特此声明!

文章评论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评论(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