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吴氏名流(122)
新闻宣传、“文教广电”
国际评论、“样样搞定”
——记我国传媒泰斗、“大秀才大笔杆子”吴冷西先贤
“来自新会的大秀才,大笔杆子。”——毛泽东
吴冷西先贤,原名:吴仕占;1919年12月14日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2002年6月16日仙逝于北京,享年83岁。
吴先贤1932年入:广州市省立广雅中学读书。
1937年12月~解放战争时期:
他参加过抗日救亡活动,后离开广州奔赴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进入延安马列学院任:马列主义研究室研究员;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担任:编审科科员和党中央机关刊物《解放》、《时事丛书》的编辑。
篇首的两句话,就是毛主席当年“钦点”他到身边当《时事丛书》编辑的“圣旨”和评价!
后又入中共中央《解放日报》社任:编辑、主编、国际部主任;新华社总社任:编委会秘书、总编部主任、副总编辑。
1949年2月随中共中央机关进入北京,担任:新华社总社副总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吴先贤先后任:新华社总编辑、社长;《人民日报》总编辑兼新华社社长;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毛泽东选集》材料组的领导成员。
“十年特殊时期”,他屡遭“四人帮”的残酷迫害。1976年10月起,先后任: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党委副书记;广东省委书记;原广播电视部部长、党组书记;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会长等职务。
他是中共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七、八届常委会委员。
毛泽东与吴冷西(1960年)
吴社长一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新闻宣传领域有着深厚的背景和广泛的影响,因此对新闻宣传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2.他是一位著名的国际问题评论家,曾参与了多项重要的国际问题讨论和评论,其见解和文章深受党内外人士的尊重和喜爱。
3.他通过撰写和出版书籍,如《忆毛主席》、《十年论战》等,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深刻的思考。同时在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做出了贡献。
4.他在政治理论方面也有深入的研究和贡献,参与了多项重要的文件和决议的起草工作,是党内有名的笔杆子。
5.通过起草《关于广播电视工作的汇报提纲》等举措,对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的建设,吴总编辑始终站在革命和建设的前沿,积极宣传和报道了多项重大的历史事件。
综上所述,吴部长的一生是充满奋斗和贡献的一生,无论是在新闻宣传、国际评论,还是在广播电视(含文化教育)、政治理论等方方面面,他都能“搞定”。从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被尊称为:传媒泰斗!
吴冷西先贤:您的英名与世长存!
吴忠祥搜集整理于云南昆明
2025年3月24日
作者简介:
吴忠祥, 名祯祥、字铭,1952年4月生,湖北通城县大坪乡易畈村人,大专文化。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本村当“乡村医生”,后在咸就读,毕业后在咸宁地区(市)卫生局(卫生健康委员会)工作至退休。因勤于笔耕爱好写作,而被巜中国中医药报》聘为:驻地记者,国家《健康报》、《湖北日报》、《咸宁日报》等多家媒体聘为:通讯员。其利用业余时间无偿为全市医疗卫生系统的工作“鼓与呼”。工作三十年间,在上述报刊杂志发表文章200余篇,有多篇作品在国家和省、市报刊或专题(专栏)征文(参赛评选)中分获二、三等和优秀、鼓励等奖项。退休后,咸宁市卫生局鼓励并支持其编辑出版《卫生情结》吴忠祥作品集一书。近两年,又在《湖北吴氏网》发表“当代吴氏名流”、“与吴氏有关的成语典故”系列及游记、政论文、对联等作品160余篇。
图文:吴忠祥
编发:黎 曙
审稿:吴小艾
审核:吴合林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宗亲:东街吴家大院,仅仅只是吴家的一个住宅。请...
宗亲:诒园在上正街,不在东街,东街吴家大院仅仅...
宗亲:宗亲会团结,做事真来劲。
宗亲:吴氏家族的精英们
宗亲:支持原创作者。拨乱反正有心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