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吴氏名流(152)
革命前辈吴成德
为国为民了不得
——记山西新绛革命前辈吴成德先贤
吴成德先贤,1912年出生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横桥乡宋温庄村,1996年3月6日仙逝于老家,享年84岁。
吴老的家境并不富裕,但是他的父母非常重视教育,且他勤奋好学,有幸读过多年书,还任过小学教员。他志向远大,一心渴望“抗日救国”。
1937年初,吴先贤参加了我党的外围组织——“牺盟会”,在薄一波先圣的培养下,加了八路军。同年6月,他奉命回老家新绛工作,因表现突出,于9月正式入党。这一时期他参与组建“抗日”队伍,并任政治指导员,他忠于信仰,有勇有谋,1942年升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纵队营教导员;这支“外围”队伍被编入:八路军太岳军区并荣升为:团党总支书记。
1944年吴老改任为:八路军太岳军区三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副团级),“抗战”结束后升任为:团级,1947年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纵队71团政委(团长:北沙,开国大校),参加了著名的“运城、临汾、晋中、太原”等战役;“太原战役”中八纵队经过近一周激战,歼敌2800多人,拿下了小窑头要塞,其中71团歼敌上千人。1949年挥军入川,参加了著名的
“西南”战役。1950年初,吴先贤任:180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著名的“眉山剿匪”之战,全军(60军),共歼匪5万名,“平定西川”地区,吴老功不可没。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是180师代政委,一次艰苦的战斗中身边只剩下3人,面对绝境仍坚持与伤员共进退,拒绝抛弃战友,展现了对同志的深厚情谊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在漫长的14个月里,他和剩下的战友同敌人进行了卓绝的苦战,无奈被俘。
因叛徒出卖,他在战俘营遭受酷刑和威逼利诱,始终未屈服,仍未放弃自己的信仰,还牵头组织党委会,激励被俘战士重拾信心,不断燃起大家的斗争热情。坚决拒绝敌人劝他前往台湾,维护了国家尊严和民族气节,体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不屈。
朝鲜“停战”回国后,吴老因被俘经历遭受误解和不公待遇,被开除党籍和军职。安置于辽宁盘锦的大洼农场任:副场长。在这里他一待就是20年;他始终勤勉工作,为人低调,大家都很尊敬他。
农垦部门曾经准备提拔他为:农场场长,并申请恢复他的党籍。但是上级并不同意。直到1975年,他因年老体衰回到家乡运城养老。
吴老始终未放弃申诉,坚持为自己的清白和荣誉抗争。
吴成德先贤生前获奖照
1980年中央发文:为志愿军战俘平反,1982年经组织审查:恢复了他的党籍和军级干部待遇。
晚年,吴先贤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将积蓄捐赠给“希望工程”,默默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展现了高尚的品德和无私的情怀。
如果不参加这场战役,如果不是为了掩护和安置伤病员,吴先贤完全可以顺利突围并率部回国,身居高位。而且他完全有资格获得上校军衔,甚至是大校军衔,最低也是陆军中校。但是他为了革命,为了信仰,为了自己的部下,毅然牺牲了自己,并且无怨无悔。在此,向吴老致敬,向志愿军将士们致敬!
吴老的一生充满传奇与坎坷,他的经历体现了忠诚、坚韧和对国家的无私奉献。
吴先贤的一生是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一生,他的经历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精神的缩影。
吴老:您的功德永铸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丰碑!
永远值得后人铭记和敬仰!
吴忠祥于云南昆明
2025年9月26日
吴忠祥, 名祯祥、字铭,1952年4月生,湖北通城县大坪乡易畈村人,大专文化。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本村当“乡村医生”,后在咸就读,毕业后在咸宁地区(市)卫生局(卫生健康委员会)工作至退休。因勤于笔耕爱好写作,而被巜中国中医药报》聘为:驻地记者,国家《健康报》、《湖北日报》、《咸宁日报》等多家媒体聘为:通讯员。其利用业余时间无偿为全市医疗卫生系统的工作“鼓与呼”。工作三十年间,在上述报刊杂志发表文章200余篇,有多篇作品在国家和省、市报刊或专题(专栏)征文(参赛评选)中分获二、三等和优秀、鼓励等奖项。退休后,咸宁市卫生局鼓励并支持其编辑出版《卫生情结》吴忠祥作品集一书。近两年,又在《湖北吴氏网》发表“当代吴氏名流”、“与吴氏有关的成语典故”系列及游记、政论文、对联等作品160余篇。
图文:吴忠祥
编发:黎 曙
审稿:吴小艾
审核:吴合林
宗亲:原属广西,现属广东省怀集县吴氏始祖燕周朝...
宗亲:可能是湖南新晃吴世万后代。请到www.cnwu.n...
宗亲:请问泸州的第14号吴剑涛,我怎么联系的到你!
宗亲:还有一个渤海堂
宗亲:我们利川毛坝也是7个字很多年,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