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续:
41、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便衣队最早推广地区——新县卡房
1933年10月16日,鄂豫皖省委在红安县紫云寨召开第三次扩大会议,开始转变斗争方针,积极开展游击战争。这时鄂东北道委在地方武装中发展便衣队组织。便衣队首先在仙居区发展起来,由罗厚福领导,以老君山为依托,开展对敌斗争。鄂东北道委书记郑位三在经扶县卡房举办便衣队培训班,给便衣队规定了“游击战争,昼伏夜动,两面政策,统一战线”斗争策略。便衣队也称手枪队或游击队,是党政军三位一体的地方革命武装组织。负责侦探敌情,联系群众,筹集粮食供给红军,安排红军伤病员。同时配合红军作战和补充红军队伍。便衣队人数不一,队员多半是本地人,情况熟悉,精干灵活,白天同群众一起在田间劳动,晚上同敌人展开斗争,打击反动,摧毁碉堡,搜集情报。便衣队组织很快由鄂东北地区发展到整个鄂豫皖边区。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后,鄂豫皖边区在高敬亭领导下,继续发展便衣队组织。据不完全统计,至1937年初,全边区属地方党委领导的便衣队有89个,另有16个不脱离生产的小便衣队,分布于边界22个县境,遍及东起霍山、潜山,西跨平汉铁路至应山,南抵蕲春、黄梅、广济、黄冈,北达信阳、固始的广大地方。经扶县境内有便衣队近20个。
42、革命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原创作者——程坦
程坦,新县箭厂河乡红显边人,1907年出生,1925年参加当地农民运动,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村支部书记、乡苏维埃主席、乡农会主席、红色补充军营长。1930年任中共尹河区委书记,后任中共鄂东北道委秘书长。红四方面军主力西迁后,程协同郑位三等坚持根据地的斗争,组织便衣队,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任陕南红七十四师政治部民运部长,后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任五大队第四队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鄂豫边区特委书记、新四军第六大队政治委员、中共鄂东地委书记、鄂豫边区第一军分区政治委员。1947年进冀鲁豫中央局党校学习,后赴山西晋城参加新四军第五师留守处的整党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北革命大学校长、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长、湖北省政府副主席、农民协会副主席,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北京师范大学党委第一书记兼副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副部长、中共中央交通工作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副部长、民政部顾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常务委员。1980年12月26日在北京逝世。
1934年8月28日,程子华受党中央和周恩来派遣,由中央苏区来到鄂东北道委驻地天台山地区的新县卡房。程子华同郑位三以及程坦、刘华清等人住在一起 ,先后约有四五十天。程子华向他们“传达中央指示,传达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这样,程坦萌发出编写关于红军纪律的新歌词的念头。程坦将程子华传达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内容,仿照《土地革命歌》的歌词写法,编成通俗而又押韵的9字节歌词,填入《土地革命歌》的曲调,之后拿到鄂东北道委独立团进行教唱。最初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就这样诞生了!1935年9月18日,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合编成红军第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10月1日、25日,红十五军团先后于劳山、榆林桥战斗中,取得俘敌3800余名的重大胜利。与此同时,部队中也补充了一批东北军士兵。因此,如何对部队进行红军纪律教育的问题,又一次提到了议事日程。时任红十五军团政治部秘书长的程坦,正在思考这一问题时,喜讯传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0月底,中央红军即派贾拓夫等先遣人员到达红十五军团驻地道佐铺,及时送来中央红军《告红二十五、二十六军全体指战员书》和《中国工农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布告》。这一内容完整、文字准确、条款分明的“布告”。当天晚上,程坦激动得睡不着觉。睡下后又爬起来,就地围着一盆木炭火,摊开几页纸张,伏在膝盖上重新编写起来。他严格按照“布告”的内容,并结合原来所编写的歌词,逐条逐句地加以斟酌,最终修改成一首崭新而又完整的歌。军团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审阅后,让人在军团政治部编印的《红旗报》上予以刊登。最初的歌名叫《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演变为今天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
43、跳崖牺牲的女英雄——晏春山
1893年,晏春山出生在湖北黄冈一个贫苦农民家里,14岁因生活所迫,到武汉纱厂当童工,后来与码头工人潘家年结了婚。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汉以后,党动员了很多有觉悟的工人、青年学生,回到农村去宣传革命。晏春山和丈夫响应党的号召一起回到河南新县郭家河潘湾。1927年冬,在郭家河附近的杨家洼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后,敌人便疯狂地向根据地人民进行反扑。这时,晏春山同志担任潘湾党支部副书记,她按照党的指示,一面隐蔽主力保存实力,一面积极组织群众,配合游击队继续坚持革命斗争。1935年5月17日,晏春山不幸被捕。敌人对他灌辣椒水、上压杆、钉竹签、烙铁烧,无所不用其极,妄图从她嘴里得到地下党和游击队的情况。后敌人把她双手反绑着,强迫她带着敌人去找游击队。她从容地走着,朝着远离游击队驻地的鸡公寨走去,当她走到大花台崖顶时,转身面对群敌,昂首挺胸,怒目而视,愤怒地说:“狗强盗,吃人的野兽,你们的日子不会长久的,共产党人是杀不绝的,红军游击队就在这崖下边,跟我一块去找吧!”接着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便纵身跳下悬崖,壮烈牺牲。晏春山是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党的优秀女儿。牺牲时间比狼牙山五壮士跳崖早6年。
上图为晏春山烈士跳崖牺牲地,位于郭家河乡湾店村鸡公寨
44、坚持大别山不倒的一面红旗——罗礼经光中心县委及其领导的游击队
1946年7月我中原部队胜利突围后,奉命留下坚持斗争的中原军区所属鄂东独立旅旅长张体学,政委吴成忠,副旅长何耀榜,副政委熊作芳等,在卡房李墩召开紧急会议,传达了郑位三、李先念关于配合主力突围,坚持大别山斗争的指示,研究决定撤销原县区政权和豫东南地委,由长期在大别山坚持斗争的刘名榜、肖先发、邱进敏等重新组成罗礼经光中心县委,刘名榜任中心县委书记兼县长,肖先发任副县长。中心县委下设经光、罗礼两个县委,后来又增加红安、麻城两个县委。中心县委集中共产党员70多人,组成了县游击支队。此后,刘名榜、邱进敏等率领游击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使大别山红旗不倒。1947年4月,刘名榜他们处决了作恶多端的敌经扶县参议员、国民党陡山河区党部委员杜五疯子(杜定廉)。国民党反动派大为震惊,国民党电台和报纸惊呼:大别山共军势力不可低估!远在延安的毛泽东主席极为兴奋:“好!大别山还有刘名榜在坚持!好!”随即毛主席派郑位三的弟弟郑植惠传达指示:“大别山根据地一定要坚持,少则三个月,多则半年,中央就要派大部队南来。”曾任刘邓大军民运部长、新县第一位县委书记的穰明德同志在1983年回忆时说:“我们常说,大别山红旗不倒,火种不灭,指的就是罗礼经光中心县委和刘名榜他们。”穰明德同志的回忆录《大别山的一面红旗——忆黎明前的刘名榜同志》对刘名榜的伟大功绩给予了热情赞扬。
45、刘邓首长签署进入大别山后的第一个作战命令
1947年8月27日,刘(刘伯承)邓(邓小平)大军进入大别山。28日,第六纵队18旅52团、53团攻克经扶(新县)县城新集。29日,野战军司令部进驻经扶县八里畈宋畈村,刘邓首长住宿宋氏宗祠(现存)。刘邓首先在这里签发了进入大别山后第一个作战命令:指示一、二纵队在大别山北面地区阻击尾追之敌,掩护三、六纵队向山南出击。
46、刘邓大军的第一个立足点
1947年9月2日,野司机关在经扶县八里畈小姜塆村宿营,刘(刘伯承)邓(邓小平)首长在村前草坪上召开整顿纪律的干部会议。当晚,邓小平政委对野战军民运部长穰明德说:“我们要把经扶县作为第一个立足点,希望你能在这里站稳脚根,坚持下去。”并任命穰为经扶县委书记兼县长。9月5日,刘邓首长在商城县陈家塆给野直警卫团二营战士讲话,勉励他们到经扶县去开展工作,为野战军建设后方。刘邓首长以经扶县(今新县)为大本营,东向皖西扩展,南向长江北岸扩展,西向江汉平原扩展。1947年12月中旬至1948年2月下旬,邓小平率领的大别山前方指挥所驻扎在以经扶县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担负在大别山内线指挥作战的任务。
47、刘邓首长亲切接见大别山红色游击队
1947年9月10日,刘(刘伯承)邓(邓小平)首长在光山县南向店附近的西杨岗接见刘名榜(新县郭家河人,罗礼经光中心县委书记,电影《五更寒》中的“刘书记”原型。)、邱进敏(新县陡山河人,经光县委书记)等99名游击队员。邓政委亲切地握着刘名榜的手说:“老刘啊!你们是怎么活过来的,不容易啊!”刘名榜把在大别山坚持斗争的情况向刘邓首长作了汇报。邓政委又高兴又严肃地说:“对,我们离了党的领导,活不成!离开了人民,离开了枪杆子,更活不成!”邓政委接着说:“你们都是党和人民的好战士,我代表野战军的领导同志,向你们表示感谢!”邓政委还特别叫杀一头猪来招待游击队。
上图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行军途中
48、刘邓首长亲自改县名
1932年10月,国民党政府设置经扶县,以河南省国民党政府主席刘峙的字为县名。1947年8月27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南征部队(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区。28日,第六纵队十八旅五十二团、五十三团攻克经扶县城新集。1947年9月2日,邓小平政委对穰明德说:“我们要把经扶县作为第一个立足点,希望你能在这里站稳脚跟,坚持下去。”并任命他为经扶县委书记兼县长,宣布成立经扶县爱国民主政府。当时的武汉《大刚报》称:“刘伯承派他的亲信出任经扶县长。”穰明德到达经扶县后,找到长期坚持大别山革命斗争的刘名榜。两人商议,并报刘邓首长同意,穰明德任经扶县委书记,刘名榜任经扶县长。1947年12月30日,经扶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在陈店王湾召开。在此之前,刘名榜等提出改县名。有人提议以刘伯承司令员之名为县名,也有人提议以革命烈士(沈)泽民或(肖)先发等人名为县名。穰明德将改县名之事向刘邓首长汇报。刘伯承说:“我们共产党不能突出个人。用个人名字命名,没有任何好处。就叫新县吧!一是人民获得了解放,建立了自己的新政府,开始了新的生活;二是以新集镇为县城。”与会代表500余人,一致通过改经扶县为新县,并成立新县人民政府,邱进敏任县长。刘邓大军文工团为庆祝改县名及新县人民政府成立演出歌剧《白毛女》。
49、邓小平政委在新县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总结“大别山经验”
1948年1月30日,邓小平在新县对以新县为代表的新区土改进行了认真总结,给毛泽东写了一份《关于大别山的阶级情况与几个政策的问题》的综合报告,分析了大别山区的特点和阶级状况,第一次正式提出划分两种区域(巩固区和游击区)并实行不同的政策和策略观点。2月8日,邓小平在新县再次给毛泽东写了一份报告《复毛主席征询新区斗争策略与群众组织形式问题》。报告中,邓小平根据大别山解放区在土改运动中所犯之急性病错误的教训,提出“在新区树立两个观念非常必要”。2月17日,毛泽东向全党批转了这个报告,指出:“小平所述大别山经验极可宝贵,望各地各军采纳应用。”
2024年11月整理:吴隆繁
资料来源:新县广播电视台,新县党史地方志研究室《红色的土地 英雄的人民》
图文:吴隆繁
编发:吴德泉
审稿:吴小艾
审核:吴合林
2025年1月4日
上一篇:A:红色的土地 英雄的人民 红色记忆之二---大别山新县红色历史之最:红色首府,将军故里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