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寻根问祖 > 寻根事迹 ◇湖北吴氏网

寻根问祖之一得

人类有着寻根意识。“我从哪里来”的拷问,常常使人将眼光投向以往。作为个体,则追溯血胤所自。于是有了世系的排列,谱牒的纂修。其意在于慎终追远、敬宗睦亲。相对于数典忘祖、六亲不认,无疑有霄壤之别。  

但岁历几千年,朝代更迭,兵燹相继,虫啮鼠咬,霉变弃掷,遂致资料不全,卷帙散乱。或统绪紊乱,或歧见迭出,或中间脱缺,使后人颇费猜想。宗先人吴威在南宋咸淳《厚唐吴氏宗谱序》中说:“自秦火以来,家谱不行,官谱既废,久难稽查。惟遂昌进公以下,幸有记述,家谱是赖焉。”依此而论,本人所属的吴氏宗谱自汉至唐,记载均不确切。目前所见各种版本的家谱,对这段历史均属姑妄言之。既如此,后人姑妄信之可也。  

《史记》为廿四史的第一部,为正史之鼻祖。不虚美、不隐恶是司马迁的写作圭臬,其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谨客观的叙述毋庸赘言。但《史记》叙黄帝时之事,距司马氏著书远隔2800年。这如同今人写公元前800年西周宣王年间的事,在文献缺少的情况下,谁能说得清楚?而战乱秦火造成的资料丧失匮乏的影响,司马迁焉能摆脱?因此,《史记》之《五帝本纪第一》、《周本纪第四》及《吴泰伯世家第一》所载,黄帝17传至古公亶父,其长子泰伯、次子仲雍揣知父意,让王位于三弟季历,遂南奔句吴,泰伯19传至季札。虽罗缕有序,终因年代渺远,同样姑妄信之可也。司马迁自己也在《太史公自序》中说:“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既是“不可考”,又源自“旧闻”,再加上“略推”,可靠性自然要打折扣。  

据《辞海》所载辛亥革命期间各反清报刊宣称的黄帝纪年推算,2008年,《民报》为黄帝纪年4706年,《黄帝魂》为4719年,《江苏》等报刊为4499年。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武王克商在公元前1046年。即便以年份最短的黄帝纪年4499年计算,武王克商为黄帝纪年(449920081046=)1445年。武王是泰伯的侄孙,为黄帝的20世,每世代平均(1445÷19=)76.05岁。偶尔有几代70多岁得子有可能,20余代每代都如此殊不可信。这不符合平均30年一代的生育规律,也不符合远古时期人类平均寿命的状况。  

有专家曾指出,把皇帝作为五帝的直系祖先,不符合古代历史发展的实际。按五帝谱系排列的古史系统,是战国晚期之人的人为编排,并非真的历史。而黄帝作为华夏民族的的祖先,只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华夏族作为一个民族所具有的共同文化在民族心理上的表现。历史学家顾颉刚也认为我国春秋以前各古老民族并非出于一元。  

但为了理清脉络,彰明世系,对那些不足采信或有所怀疑的材料择善而从,实属万不得已。再说,除了令人不齿的杜撰之外,难道还有更好的办法?  

以下为照搬司马迁的部分。  

按《五帝本纪第一》,黄25子,得姓者14人。正妃嫘祖生玄嚣与昌意,玄嚣生蟜极,蟜极生高辛,高辛即帝喾。  

按《周本纪第四》,帝喾妃姜嫄践巨人迹孕而生弃,弃在尧舜时因功封于郃,号曰后稷。  

5后稷以下——6不窋——7——8公刘,《诗经》有《公刘》诗——9庆节——10皇仆——11差弗——12毁隃——13公非——14高圉——15亚圉——16公叔祖类——17古公亶父,即周太王。  

以黄帝为一世祖,则古公亶父为17(但无锡《中华吴氏大统宗谱世系编写规范》将古公父更正为25世  

按《吴泰伯世家第一》,古公亶父长子泰伯(也作“太伯”,古文“泰”、“太”通用)、次子仲雍让位于三弟王季——王季之子即周文王姬昌。泰伯无子,仲雍继位。孔子赞云:“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  

泰伯以下世系:  

1仲雍——2季简——3叔达——4周章,周武王将其封为吴王——5熊遂——6柯相——7彊鸠夷——8餘桥疑吾——9柯卢——10周繇——11屈羽——12夷吾——13禽处——14——15颇高——16句卑——17去齐——18寿梦——19季札,四子之季,三次让王位。司马迁赞曰:“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自黄帝至季札36世,自泰伯至季札19。  

以上为《史记》所载,相关人物事迹,此处不赘。而朱熹于庆元三年1197为南平顺昌司马派族谱所撰序言说:“按旧谱,吴氏之先,始于后稷。至二十二世泰伯,四十二世季札公……”则比司马迁所述世系多出8代。  

季札以下世系采自世谱,因异说纷呈,谬误迭现,可信度不高,仅备参考而已。19季札——20征生,五子之二,吴亡后流亡齐国,娶齐平公之女——21启蕃——22——23售,二子之幼,居鲁国——24庸,三子之仲,奔晋——25句余,二子之长——26蹶由——27申,仕楚,为考烈王大司马——28芮,二子之长,佐刘邦有功封长沙王——29浅,四子之三——30信,封便侯——31广志,袭爵——32千秋,爵除,迁蒲坂——33衍陵,二子之长(据《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公世系图》,衍陵为吴芮长子臣的4世孙,与此处不同——34全,二子之长——35隆,迁亳——36复兴,二子之长,迁南阳——37章,西汉时著名学者,被王莽所杀——38汉,三子之仲,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光武帝时位至大司马将军,封广平侯,谥“忠侯”——39成,二子之长,为家奴所杀,谥“哀侯”(仙居谱系则从吴汉次子武分衍——40[xū],四子之仲——41胜(亦作如胜),将所录宗谱呈朝廷,汉桓帝确定吴汉为泰伯苗裔,封胜次子允承为奉祀侯,主祀泰伯庙——42允承,二子之幼,奉旨回迁吴郡,谥文孝——43[duān],其两女均适孙坚,即孙权兄弟之母——44熊庆,二子之长,谥——45康年,二子之长,谥“恭敏”——46英延,丞相,太子太师,谥“穆”——47之则——48,,二子之幼,隐居济水——49皋益,谥“宣懿”——50佶,二子之长,晋中书令,渤海公,谥“显肃”——51始泰,七子之长,晋御史中丞,谥“德献”——52符隽,二子之长,晋尚书左仆射,谥“章武”——53豫,与拓跋珪交战时阵亡,谥“烈”——54——55荟,二子之长——56琨,二子之长,隐居不仕,授徒为业,《晋书》卷20有传——57襄,二子之长——58洵文,二子之长,刘宋南阳郡守,战死,谥“忠贞”——59[zōng],迁武昌——60盾,二子之长,梁大司马,战死,谥“义烈”——61——62承休,二子之长,有文名,居江陵——63若远,二子之长,唐贞观进士,户部侍郎,谥“文惠”——64世伟,尚唐太宗十二女平乐公主,新丰侯,谥“恭敏”——65佐,二子之长,谥“耿忠”——66可博,二子之长,肃宗朝尚书左仆射,太子太师,谥“文哲”——67舜咨,二子之长,居山阴——68757~839),赐谥“文简”,葬暨阳。  

自季札至吴49世,自泰伯至吴翥68世,自黄帝至吴翥85。  

关于吴翥,其生年有736年、757年、868年三种说法,最大差距为132年,其“文简”是“赐”还是“谥”都争而未决。《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宗谱》尚且决定采用《中国历史人名大辞典》的做法,不刊载吴翥的生卒年月。由此可见,上述与吴翥有涉的世系的可靠性就很值得怀疑了。  

著名历史地理学 家谭其骧 先生曾言:“谱牒之不可靠者,官阶也,爵秩也,帝王作之祖,名人作之宗也。”吴翥以前的世系正是 谭 先生说法的注脚。因此,这世系的可靠性颇值得怀疑。天潢贵胄、阀阅门第、簪缨世家固然有,但绵延四五十代而能保其尊荣者,除了孔子家族,中国历史上似乎找不出第二家来。  

68——69益(?~900),三子之仲,避乱迁泰顺——70禖(840~923),三子之长,唐咸通元年(860)进士,宰相,避乱居泰顺库村——71[tuàn](?~927),二子之长,明经贡士——72全智,三子之幼,梁开平二年(908进士,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侍御史。由遂昌迁居仙居下砾,为仙居吴氏始祖。  

自季札至吴全53世,自泰伯至吴全智72世,自黄帝至吴全智99世。  

此段世系争议颇大。据黄岩宗贤(吴芾长子津后裔)所述,泰伯38世吴汉以下世系为:38——39武,二子之幼——40明詧[chá]——41——42域,二子之长——43匡,二子之幼——44——45——46——47——48——49坚,四子之幼——50让(龙)——51隐之——52叔山——53——54——55——56——57——58——59——60——61——62景(璟)——63——64——65——66进。据此,进为泰伯66世。  

 按《仙居吴氏宗谱》所载世系为:彖[tuàn]——周中(疑为“用中”之误)[彖与周中在黄岩宗贤的世系中未列入]——66进,唐神龙年间柯城刺史——67——吴威“咸淳癸酉序”中峦生傅岩,傅岩生龙装,而杨栋咸淳戊辰〔1268年〕序中无傅岩,杨序晚吴序5年。仙居宗贤来函说,傅岩为峦的表字,或可释疑。——68龙装——69崇政——70少连——71——72尚球,二子之幼,著作郎——73景盈,四子之季——74石庆,六子之三——75全智。据此,从彖至全智,则多出8世。此说文献依据较充分,与光绪甲午(1894)重修《南岑吴氏宗谱》所载《上世系图》基本吻合,因此可信度超过吴汉长子世系。但其中也有龃龉处,录以备考。(参见《南岑吴氏外纪世系的接续问题》一文)  

以下世系无争议。  

1全智——2陈,副将,行9——3发,二子之长,行5——4福,行9——5奉,行23——6设,四子之三,行5——7允昭(1061~1121),二子之幼,行15——8师锡(1079~1156),乘义郎,六子之长,行9——9芾(1104~1183),元3,五子之四,行第10,下宅派。南宋绍兴壬子(1132)进士,龙图阁直学士,封临海郡开国公,谥“康肃”,东阳南岑吴氏始祖。  

自全智至吴9世,自季札至吴芾 【本文标签】




◆声明:湖北吴氏网为公益性民间网站,旨在交流吴氏文化,收集吴氏族谱,帮助寻根问祖,挖掘整理民间文化遗产。原创作品版权属作者及本站所有!转载须注明作者及出处,且不得作为商业用途!——特此声明!

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评论(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