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阖閭城东、胥山北坡兴建“吴文化古村”时,先后发现了晚唐时代的八座船形砖墓,由东向西分布,按发现次序命名为M4、M1、M2、M3。这处吴姓家族墓地及墓志铭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吴氏统谱》的空白,还能纠正《吴氏统谱》记载中的错误。
据《吴氏统谱》记载,自泰伯奔吴,吴氏己绵延三千多年、一百一十多代。但吴姓墓葬,现存最早的是位于阖闾城东、龙山南坡的三座墓:按墓碑记载,为第89世孙吴颢、第90世孙吴克民、吴克勤;查《吴氏统谱》知,最早迁到闾江的吴瀚公是82世孙,在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5年)由常州迁徙而来。无锡一带的吴姓尊吴瀚公、吴克民为先祖,号“太三公派”。梅村年年吴氏祭祖,都要到阖闾城东、龙山南坡的三座吴氏墓前叩头祭拜。
按《吴氏统谱》(卷首下总世表三),吴姓传世得自两脈,一脈称“渤海派(支)”,由寿梦长子诸樊,长孙光(阖閭),曾孙夫差,夫差长子鸿、三子地一脈传下;另一脈称“延陵派(支)”,由寿梦四子季札传下,人丁繁衍、构成吴姓的绝大部分。无锡一带的吴姓,自认是四房延陵派(支)后裔。
截止2013年元月8日,无锡考古研究所在阖闾城遗址东的胥山北坡考古工地,己发掘清理出八座船墓,墓志铭透露出:唐中、后期即有阖闾子孙由江西临川、河南濮阳回迁,甚至从未离开过阖閭城。这对无锡吴文化、吴氏宗谱研究,吴都阖闾城考古以及博物馆建设都有重大意义。
据誌文记载,对吴族自吴灭国后的迁徙作相关考证:
1、M1墓主吴璀是“渤海郡”人,还是“吴郡人”:
M1墓志铭 墓主名璀、字蕧璠,生有三子,名芳、登、约,享年56岁。葬于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生于821年。
M1墓主吴璀的墓志铭题为“唐故渤海郡吴府君”,正文则称其为“吴郡人”。渤海郡位于山东渤海,吴郡位于苏南。吴璀究属何郡人?我认为吴璀应是苏南吴郡人;而称“渤海郡”,是表示自己属渤海派长房一脈。
河南濮阳出土的《吴江墓誌》与《吴璀墓誌》类同,可作旁证:
河南濮阳出土的《吴江墓誌》标吴江“渤海人也”。但实际是河南省河县太平郷逯永村人。
2、“渤海派”吴族至迟在公元875年(唐僖宗乾符二年)之前己迁回无锡,最早也许可追溯到楚汉之际。
M1墓铭文称:“府君諱璀字蕧璠,吴郡人也。其先吴山夫塋楚水石冢,昔芮王後人。”墓主吴璀是吴郡人,吴郡即本地的渤海派一族,其先祖吴山夫葬楚水石冢。铭文还称:吴璀“窆于永安郷太平里闾江山北,祔先人塋”,胥山(铭文称谓“闾江山”)北坡现已发掘唐代船墓M1、M2、M3、M4八座,出土墓志铭两帧,按墓葬规律及墓志铭文记载,M1墓以东24米的M4墓可能是吴璀前辈的船形砖墓,再往东、往北的山坡上可能有先祖吴山夫的石冢墓。
M4墓经发掘清理,发现墓葬前部己被宋代墓葬打破,墓志铭己被毁损缺失。随葬器物全无,仅找到一枚“开元通宝”。但可判断为吴璀前辈的船形砖墓。
3、芮王後人吴山夫是未离开本地的渤海派一族,纠正了《吴氏统谱》中吴申、吴芮系延陵派一族的错误。
M1墓志铭说吴山夫石冢墓在楚水,昔芮王後人。“楚水”之地名,有可能指“楚水吴山”,泛指江南;“芮王”,指西汉长沙王吴芮,其父吴申为夫差五世孙,属渤海派一族,原居越地(吴郡)。江西余干县双墩在隋唐时就建有“芮王殿”,明清时尚存,文革才被毁。余干吴氏宗谱记载吴申原居越地(即阖閭城当地),因得罪春申君被谪居江西余干。夫差六世孙吴芮生于余干,后因佐汉高祖定天下、有大功,封长沙王。吴芮的后裔遍布华南各郡县,吴芮的第五十世孙吴带山为南宋开禧二年进士,临川吴氏宗谱记载由他始迁临川古源村。江西南昌、金溪、余干、临川等地县志都记载吴芮为华南吴氏始祖。余干、临川《吴氏宗谱》也尊吴芮为始祖。吴申在楚时居越地,说明没有逃离;吴芮能带越兵反秦、助刘邦一统天下,说明夫差后裔並未离开阖闾城外。
按无锡《吴氏统谱》记载,吴申、吴芮为延陵派后裔,看来是个错误。
无锡《吴氏统谱》的记载为:
第廿四世季札 廿五世句餘 第廿六世蹶由 第廿七世吴申 第廿八世吴芮
分歧出现在第廿五世句餘,句餘是季札之子?还是夫差的子孙?
江西余干《吴氏宗谱》的记载为:
第廿四世夫差→第廿五世吴鸿→第廿六世吴友→第廿七世吴厥→第廿八世吴申→第廿九世吴芮
现在有了出土的M1墓志铭,江西余干《吴氏宗谱》的记载更可靠。
4、河南濮阳郡吴族至迟在公元878年(唐僖宗乾符五年)之前己迁回无锡。
M2墓志铭:墓主吴造,生一子二女,子令珂。葬于唐乾符五年(878年),享年57岁,生于822年。
铭文称:“府君諱造字化平,濮阳郡人也。曾祖諱曰珏”。墓主吴造是河南濮阳郡人,“(唐穆宗)乾符五年歲次戊戍五月初五日窆于無锡永安郷閭山北”。吴造享年57岁,比吴璀小两岁;亡于乾符五年,比吴璀晚三年。他俩都是吴族,但不一定属一系。按吴族谱系,同辈都是同一边旁,因此他俩应是同族、但不一定同辈。虽然撰写墓志铭的人同为“乡贡进士邵稄撰”,且墓葬紧挨,墓制、朝向相同,却是来自两个不同的家族。
山东济南出土的《吴谯、吴涓墓誌》可作佐证:
济南出土的吴谯、吴涓父子墓志铭也标“濮阳郡吴府”
M2西侧的M3船形墓,埋葬的应是吴造之子吴令珂夫妇。
5、唐代吴璀、吴造不入《吴氏宗谱》,不载《唐书》、《新唐书》的推测。
《吴氏宗谱》中,没有“渤海派”吴璀的记载;在无锡市图书馆查《唐书》、《新唐书》,只见辑录《吴姓名人录》的人,凡是姓吴的人全打上了勾,就是找不到吴璀、吴造两人。看来这两人确凿缺载《宗谱》、《史籍》,究属何故?
推测原委可能有两:
一是蒙元时代,閭江吴族遭到灭族之灾,从《吴氏宗谱》中勾除了。
二是五代至两宋期间,閭江吴族有人犯事而遭灭族,《吴氏宗谱》不敢记载。
很有可能閭江吴族就混在南宋嘉定年始迁闾江的“延陵派”里,隐秘延续至今,形成了历史的空白。
“渤海派”一脈的吴氏长房子孙,在越灭吴、楚灭越尽占吴地后,大部分人因害怕越、楚政治复仇,纷纷在战国时期流亡晋、齐,或逃往日本、亡命闽粤,转奔台湾。但也有少数人隐姓埋名,留存本地。吴申便是未离故土的典型。
目前台湾吴姓主要是“渤海派”,现国民党名誉主席吴伯雄的家藏宗谱,有“第廿四世孙吴胜昌由福建永定迁到台湾桃园”的记载。随着海峡两岸宗親交流,无锡的吴氏宗親组团赴台参加“第33屆全台吴姓宗亲恳亲联谊大会”时,台湾打出了“吴族四海全台联谊聚萃”、“渤海延陵至德血脈一家亲”的欢迎条幅。
相信阖闾城外新发现的、可以证实无锡确有吴氏长房“渤海派”一脈子孙的墓志铭,必将引起海峡两岸吴氏宗親的高度关注。
吴氏宗谱可能是全世界记载世系最多、历史最悠久的宗谱之一。广泛收集散居各地的分支宗谱以完善《总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用考古出土的墓志铭考证补遗纠错,应该是更重要的方法。
上一篇:唐朝吴兢在各谱牒中的排名情况
下一篇:远口盛公以下世系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