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文史 > 考证论文 ◇湖北吴氏网

丹阳发现葛城遗址.第二古都空白有望填补


    吴国古都之迁徒历程,现有历史和考古资料显示,人们大概知道第一都在无锡梅里古都;第三都在马山(胡埭)阖闾城;第四都在苏州(木渎)吴大城。而历经四百多年的第二古都究竟在哪里?这是历史空白,也是千年之谜。

    古城重现——缘于二十年前的一次意外发现

    历史的车轮,走到了2007年夏天,一个重大考古发现震动了中华考古界:江苏省丹阳市珥陵镇“葛城”发现了距今3000多年的吴国古城!这是迄今为止国内首次发现春秋时期吴国早期的古城址,镇江地区继发现吴王墓葬和文物后多年来一直在苦苦寻找古城址,如今终于在丹阳有了重大发现。众所周知,“吴越争霸”时,吴国的都城是在今天的苏州市,在丹阳市,何来比苏州城早得多的吴国城址呢?
    从泰伯、仲雍在梅里建国,吴国君王踏遍苏锡地区,有史料和文物佐证。但季简、叔达的足迹不太清晰,到第四代周章略有印迹。
    一九五四年六月,在镇江丹徒大港镇烟墩山,出土了西周早期青铜器——宜候夨簋。共有铭文120余字,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据历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建立了800年周朝,到了周武王、周康王时为想念先祖亲人,派人到江南寻访泰伯、仲雍的后代,结果找到了泰伯四世孙周章,看到周章已经是勾吴的君长,于是,周康王就正式册封周章为周朝诸侯,即吴国的国君。据铭文记载,宜侯夨簋是周王室封于周章为宜侯之信物。据历史记载,丹徒大港烟墩山区域,就是宜侯周章的“宜城”,即当时吴国的国都。此地,就在现在的长江岸边,由于时代久远、加之长江水的不断冲刷或地质的变化,“宜城”已不见了踪影和遗迹。
    一九七六年,丹阳司徒镇发现了“凤纹尊”等26件青铜器的窖藏。凤纹尊的发现,改变了吴国没有青铜器的传统观点,代表了江南青铜工艺的最高水准。

    葛城在地方史志文献中,不见有记载。民间的口碑传说也很少,有的说法并不一定确切。老百姓只知道当地有个叫“黑城”的地名。根据当地的一座古桥上刻着的“葛城桥”判断,葛城的地名由来已久。葛城地处珥陵东南的偏僻处,交通不便,很少有人知晓。
    葛城村,自古坐落在一个大土墩上,四面高墙,南北各有一个大门,但四周有名为“鹤溪河”的护城河。1976年之前,葛城依旧居住着延续下来的后人。但四周城墙和护城河却给外出农耕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后来,有人提议索性搬出城外,这样居住在城内的人家,便陆续迁出。为了将空城合理利用,居民们先后推到城墙,在里面耕种,这样好端端的一个古城,很快变成了农田。
    “丹阳吴国城址”的发现线索源自于丹阳市文化局陈利慧局长。
    根据陈利慧局长介绍,十多年前,他在珥陵葛城东面的里庄镇任党委书记时,意外地发现了这块人迹罕至、杂树丛生的神秘地带。当时,他见这里地形独特,便意识到这里具有开发旅游资源的价值。为了熟悉地形,他从1997年起曾多次冒险进入四面环水、灌木丛生、地形地貌非常独特的葛城遗址进行考察,正准备酝酿利用该遗址进行旅游开发时,工作岗位进行了更换,但他对此一直念念不忘。
    2005年他担任丹阳市文化局局长后,文物保护的职责感使他立即把葛城遗址的考古调查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从2005年底开始,丹阳市文化局先后数次邀请了江苏省文物局、南京博物院、镇江市文化局、镇江市文管办、镇江市博物馆等部门的领导和文物界的专家以及地市各级领导赴葛城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并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经过考古专家、学者对该遗址地形地貌和地面遗存、遗迹分布现象的分析,初步判定该遗址为一座春秋时期的古遗址,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葛城遗址被护城河环绕

    葛城遗址位于丹阳市珥陵镇(祥里)葛城村。
    在考古现场,记者发现,虽然“葛城”已经几乎在地面消失,但古城的轮廓依稀可见,护城河清晰可辫。只不过,曾经高达10多米、宽約24米的城墙,已经被杨树林替代,至今仍然有約50米城墙伫立地面,只不过地面高度只有5—6米。据考古人员测量,古城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长190米,这里只是内城,西周时这么大的内城规格已经很高了。
    古城遗址占地面积86亩,三道环濠面积約200余亩,遗址核心面积有64亩,遗址高出地面3米,每道环濠围绕遗址周围而开挖,距遗址分别有8米、40米、60米距离,环濠深2—3米。古代的城有城有廓,即内城和外城,‘筑城以守君,造廓以卫民’,普通人不可能住在城里。葛城的形制很独特,水和城环环相套,从内城往外走,越过8米宽的壕沟,就是60米宽的外城,城外又是一道壕沟,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三层水环绕两层城。这种水环城、城环水的结构和常州的春秋淹城一样,但葛城的内城比淹城时代更早、规模更大。
    为了揭开“葛城’遗存的神秘面纱,丹阳市文化部门积极筹备经费,准备勘探试探工作。2007年6月,镇江博物馆获准对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试掘,自7月上旬考古工作开始,在镇江博物馆研究员肖梦龙,武汉大学教授杨宝成的带领下,经过两个多月的考古勘探,“葛城遗址”神秘面纱已被初步揭开。考古人员首先对遗址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勘探和开挖二至三个探方,摸清其地下文化层堆积情况。
    经过试发掘,三个探方出土了以下文物:1,石器:石钺、石犁、石箭镞。2,青铜器:箭镞、铜器残件。3,工具:陶鱼网坠。4,红夹砂陶炊器锥型鬲足、鬲口沿及腹部等。5,泥质灰陶盘、豆、黑皮陶豆、内刻纹盆、圆底红陶瓮、罐等。6,几何印纹硬陶坛、罐等。7,原始瓷豆、碗。纹饰包括:粗绳纹、细绳纹、蓝纹、回纹、折线纹、方格纹、云雷纹、菱形填线纹、编织纹等。
    在“葛城”中央,考古人员发现,有一座房屋的遗址,这座房屋很大,现场遗留的火烧土证明,这座房子的面积至少在25平方米以上,而当时一般住户面积也只有10平方米左右,这座房子用途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通过对出土遗物的器型纹饰特征考查,“葛城”遗址的时代,可以定为西周中期至春秋,下延续到战国早期。

    同期发现珥城遗址、神墩遗址(西周至春秋祭祀台)

    就在对“葛城”考古调查取得重要进展时,又传来新的喜讯:
    1、在葛城向北6里的对方,又发现了与葛城同时代的另一处古城址,它是一个三面环水的高大土墩,其遗址面积有近50亩地,经考古发掘,发现了好多陶片,石器等贵重文物,考古专家认定为“珥城遗址’,也可称是葛城的“弟妹城”。似是经济或军事重城。在同一区域先后发现两座距今3000多年前的吴国古城址,这不能不说是奇迹!
    2、在“葛城”西北面相距不远的地方,发现了“神墩遗址”,它是一个四面环水的,一个高出地面6——8米的大土墩,水面加土墩面积有30多亩地。起初,考古人员认为可能是吴王墓地,会同当地政府组织了大量人力,进行了一个多月大规模的发掘,几乎把整个神墩翻了个底朝天,然后,发现了好多个深浅不同、大小不同的祭祀坑,同时,惊奇的出土了一把插在深土层里2500多年的青铜宝剑,这更是迷雾重重?据考古专家认定,它是伴随葛城古都同时期、且相配套的、祭天祭地的大型祭祀坛。其文物价值和历史地位都是非常高的。

    疑似有未勘探的重要文物(吴王墓) 

    很荣幸,我从小就生长、生活在丹阳珥陵“葛城遗址”的那个行政村(祥里吴家村)。其实,悠久的华夏历史文化,从小就深深的感染了我,现在,尤其热爱钟情吴文化。
    2007——08年考古发现,找到了吴国古城“葛城遗址。当时,我非常兴奋,好像是一个天大的喜事。在我的县乡,与人们欢度雀跃、奔走相告。因为,咱们吴国的国都,从泰伯的梅里古都、周章的丹徒“宜城”,到无锡阖闾城、苏州吴大城,这中间四五百年时间的吴国都城就不见了踪影?葛城遗址的发现,经考古专家证实,这是近500年的吴国古都所在地,那就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这将是健全吴国体制、完善吴国历史的一个巨大成就。
    同时,这吴国都城,从考古文物的汇集和我对葛城周围的实地考察,它北面距6里的“珥城遗址”,是与都城相配套的弟妹城,相等于现代天津与北京的关系。它西北面不远处的“神墩遗址”,是祭祀城,相等于现代北京的天台。
    另外,在距葛城西北4里的吴家村(就是我的老家)东南边,有一大片高出地面5——6米的墓群,像三个小山丘,呈三点角型紧联在一起,村上人一直叫它为“大坟”,面积有30多亩地。听老人们说,从古至解放前,高墩上一直是树木杂草丛生。解放后五六十年代后,其中,一区坟地,开垦种上了桃树瓜果等作物。一区坟地,生产队砌了养猪养牛的“社房”。 一区坟地,平整后做了打谷场,并砌上了粮食仓库和养蚕室。在平整土地、开挖扣牛塘和猪粪池时,发现有好多处不知多少年前的木质棺材。八十年代分田到户以后,农户为了砌楼房,又到打谷场这一区上面去取土,从中又发现了很多砌筑在地下的古代砖墙和陶罐等文物。
    对于这一区墓群,我一直觉得是一个迷,究竟是谁家的坟、那个朝代的坟?是国王后妃、还是王公贵族?2007——08年探测葛城遗址后,考古人员认为神墩遗址就是吴王墓?考古结果却没有发现吴王墓,而是“祭祀台”。我现在看来,吴家村墓群很有可能是西周——春秋,伴随葛城古都同时期之“吴王墓”。
    经我考察发现,从葛城遗址到神墩遗址,再到珥城遗址同时有一条河相互连贯,而这条河上,又有专门一条支河通达墓群。
    综合勘察分析,研究推理,很有可能就是西周至春秋吴国时期,其四百年左右,約十五代国王的陵墓,一条通往墓群的叫“梦安里” 的河流,就是吴王寿梦过逝后,其灵柩上船运往墓地的河道,而“梦安里”的河道名,就是指吴王寿梦来陵墓安息的含义,距梦安里最近的有古砖墙的那片墓地,就是陵墓前的纪念堂或叫殡仪馆。

    很惋惜,2007——08年葛城遗址考古时,我没有去请求考古人员顺便对这区墓群进行考古发掘,如果考古专家考古后认证此是吴国陵墓的话,葛城吴国古都那就更完整了。但这一诉求,2012——13年,我在丹阳老家时,曾几次向乡镇和县市文化部门反映,并刊登到丹阳日报,以此向往文化文物部门对吴家村“墓群”,进行专门的考古认证,但至今未果,只能是久久等待了﹗

    春秋延续至今的丹阳延陵和九里季子庙

    丹阳葛城,就坐落在我的老家,镇江丹阳珥陵镇。我从小就知道向西30里有一个延陵镇,延陵镇再向西九里路有一个九里镇,九里镇上有一个“季子庙”,我先后已去过三次。丹阳延陵、九里季子庙是2500多年遗传下来的活文物,它与吴国历史和吴国都城(葛城),是相配套且密不可分的。季子三让王位、辞官农耕的典故,吴国十几代国王建城治国,寿梦吴国兴起等大幕,演义地点就在丹阳葛城。
    原来,我们丹阳人,只知道吴国只有一个丹阳延陵,不知道还有一个常州延陵,也只知道吴国只有一个季子庙和十字碑在九里,不知道还有一个季子庙和十字碑在江阴申港,更不知道为什么丹阳只有季子庙,而江阴既有季子寺又有季子墓,
    但是,目前,有些人对丹阳延陵和常州延陵、丹阳九里季子庙和江阴申港季子庙、季子墓,不理解,觉得有冲突,甚至有反感,不喜欢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全面的观点,对待、探索、研究吴国历史。现在,应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多做对吴国历史有填补空白、理清完善的事情,
    丹阳延陵、九里是季子始让王位,隐居农耕的地方。是寿梦至余眛时期,季子青壮年时代的早期延陵或小延陵。常州延陵、江阴申江是季子后让王位,辅助阖闾,出使中原,颐养天年的地方,是后期延陵或大延陵。为什么形成早期延陵与后期延陵,小延陵与大延陵,是因为吴王阖闾从丹阳移都苏锡,对季子四叔的尊崇和恩赐有关。如果说首都在葛城,季子让王弃室,不大可能跑到很远的(江阴)上湖申江隐居农耕。同样,如果说首都在苏州、无锡,也不大可能跑到很远的丹阳九里隐居农耕,而把丹阳的小延陵赐封给季子。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地理因素、经济实力来分析。因此,在季子年轻时,封于丹阳小延陵,住九里农庄。在中老年时,吴王阖闾更加发展强大了,封季子于常州大延陵,生活居住在(江阴)上湖申港。所以,丹阳九里只有季子庙而没有季子墓,而江阴申港既有季子庙又有季子墓
    这样,丹阳延陵与常州延陵,丹阳九里季子庙与江阴申港季子庙、季子墓,而重复地名和重复文物就不相矛盾,而迎刃而解了。

    历史定位—— 西周至春秋吴国都城

    为了进一步研究论证“吴国遗址”文物考古调查取得的成果,2007年11月,江苏省文物局、镇江市文化局、丹阳市人民政府已组织专家对考古发掘成果进行了论证。2008年10月又再次邀请国家著名文物专家齐聚古城丹阳举行《江苏丹阳“吴国城址”(葛城、珥城遗址)高层专家论证会》,并形成了专家论证意见。
    考古专家察看古城墙遗迹,在江南地区,吴国的古城址遗存不多,据文献记载和现还存在遗迹的主要有这么几处:无锡阖闾城、苏州吴大城、常州淹城,溧阳平陵城、高淳固城。上述几座都是春秋时代的古城。而葛城是新发现的吴国西周中早期的古城。这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吴城。其价值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将来随着正式考古发掘研究的深入进行,会越来越显示出来。
    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的考古实践揭示,镇江地区是吴国西周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所在。虽然1954年大港烟墩山出土宜侯夨簋铭文记载的“宜”都城,因三千年来的地理变迁等原因,至今尚未找到,而“东方不亮西方亮”,现在丹阳珥陵葛城的考古发现,也可以弥补这一缺憾,这是吴国版图和势力由宁镇地区向太湖流域开拓发展的又一重要证据。
    镇江博物馆研究员肖梦龙告诉记者,据历史记载,“宜城”曾是早期吴国的首都,在现在的镇江市大港一带。但迄今为止,却一直没有发现“宜城”的遗迹,而这座古城的发现却起到了一个最好的旁证。经过一个多月的发掘,考古人员根据土城的土堆层构造和火烧土房屋遗存,以及一件叫“钺”的石器,已经初步断定城墙的高度和年代。它的发现,证明了在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晚期,丹阳就是吴国的领域,进一步验证了吴国是在春秋中晚期才移都苏州的。也就是说,丹阳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丹阳“吴国城址”(葛城、珥城遗址)考古的另一负责人杨宝成认为,吴国早期没有大城,新发现的丹阳吴国“城址”跨度长达500余年,它的发现对吴国历史的研究、对吴国文化的研究有重大的学术意义。杨宝成认为,司马迁写的《史记》中吴国只讲到泰伯、仲雍奔吴,到下面重点就写到夫差了,中间一大段历史是空白。既然文字资料少,就得求助于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认为,如果找到西周中期的城,它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比以前发现的一些东周城址可能还要重要。把葛城定为城的话,就找到了政治活动中心。城是我们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城对于历史研究、考古学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来说很重要。对遗址类来说首先是城,抓住了城就好比抓住了“牛鼻子”。
    城的出现也就是这个地区文明的出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看到的葛城和珥城遗址是非常重要的。葛城如果是西周中期,这不单单是早的问题,这就和《史记》上“周本记”上的部分记载挂上钩了,对研究我们东南部地区尤其是研究吴文化将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我们这个地区走入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行列了,而在这之前只能是华夏文明的形成过程。
    国家名城委副主任委员、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罗哲文认为,从建筑史上来说,“吴国城址”(葛城、珥城遗址)的发现也是了不起的。作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它填补了东南部地区西周到春秋时期的一个空白,它的价值非常高。从发掘的陶片、青铜器残片看,它的规格是很高的,是一个政治活动中心,从建筑上来看,建筑的技术含量很丰富,价值很高。

    古都在延伸 探索再继续

    十年前的2007年夏天,丹阳考古发现吴国“葛城遗址”,当时,我就工作在这个乡(珥陵镇)的政府机关,并生活在“葛城遗址”所在的祥里行政村的吴家村,是耳闻目睹了那次考古的见证人,加之我本来对历史文化就比较感兴趣,自然就留心此考古过程和关于吴国历史有价值信息资料。

    2007至2012的五年间,人们又逐渐淡化了对考古发现的热情,这期间,我还在老家的工作岗位,毅然利用那段黄金时间,又走遍了“葛城遗址”的周围地区,同时,走访了很多老人。其实,在“葛城遗址”所在的珥陵乡镇范围内,还有好多春秋时期吴国的历史遗迹和历史文物,有待考察和论证。
                
    目前,丹阳葛城已经发现,包括有待探索的信息资料已充分证明,吴国断层近五百年的古都历史,已得到了充分的弥补。
    根据历史传记和文物考古资料显示,现基本可以说:吴国建都及都城迁移的路线框架是:第一都在无锡梅里;第二都在丹阳葛城;第三都在无锡马山阖闾城;第四都在苏州古城。
    也可以说,葛城是吴国及吴王的第二故乡,相当于中国革命时期的延安圣地。如果说,吴国历史是一位巨人的话,那现在已经更加健壮和完美了。为了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吴氏后人,都要尽力的为探索研究吴国历史,传承丰富吴氏文化作出贡献。
    根据葛城古都的考古发现,我分析认为:丹阳延陵与常州江阴延陵的关系,一个是早期,一个是晚期,季子丹阳九里躬耕地与江阴吴下桥躬耕地,同样,一个是早期,一个是晚期。即:早期,是古都葛城时期,季子让王后,吴王寿梦(诸樊、余祭、余昧、王僚)封季子于丹阳延陵和九里躬耕地,晚期,是吴王阖闾使专诸刺杀王僚后,蹲上王位并迁都无锡(苏州)后,封季子于常州江阴延陵和吴下桥躬耕地。
    吴王阖闾迁都到无锡(苏州)后,吴国已经比吴王寿梦时更加强大了,也可以说,一个是小延陵,一个是大延陵,同样,一个是早期延陵,一个是晚期延陵。按情理说,古都在葛城时,不可能把季子封到很远的常州江阴延陵,而古都在无锡(苏州)后,也不可能再把季子封到很远的丹阳延陵去,这也是一种寻常的逻窃思维吗!

    正视吴国历史.提高吴文化考察研究之责任担当

    由于生活的改变。我2013年退休后,因儿子在无锡,我也随儿子将户籍迁到了无锡,现也居住在无锡新区。我是无锡人,也是丹阳人。2016年上半年起,我就积极热情的,参加无锡吴文化节和吴氏宗亲联谊活动,去年十月,被正式聘任为泰伯租地吴氏宗亲联谊会理事,我感到非常荣幸。既加深了与吴氏宗亲的感情,又增进了对吴文化研究的热情。
    基于2007年在我老家丹阳考古发现了葛城古都,我一直非常感兴趣。但如今,已经上升到了一种责任感,我要把考古发现葛城古都的历史成果之信息,传递到无锡,让泰伯祖地吴氏宗亲联谊会,及广大吴氏宗亲都知道此历史信息,既要让大家分享成果,又要努力促使,让第四代吴王周章——寿梦,其400多年间失落的古都,能够从历史中找回来,填补此重大的历史空白,更要感动历史文物专家,参与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
    对此,我已经将这方面的历史信息写成了文稿,传递、发送给了有关宗亲会领导、历史文化研究人员及部分吴氏宗亲,然后引起了反响,也产生了共鸣。大家分别给予了理解、鼓励、点评和指导。
    近期,又传来了好消息,我们泰伯租地宗亲会有关领导、常州吴氏宗亲联谊会、江阴吴氏宗亲联谊会,共同组团到丹阳延陵九里季子庙,进行考察交流,受到了延陵镇党委副书记、九里村领导、季子庙管委会负责人、丹阳市文化部门及历史文化研究会领导的热情欢迎,双方就延陵及季子文化,进行了热情广泛的讨论和交流,达成共识,从而,开创了两地季子文化交流的良好局面。
    天下吴氏一家亲,只要我们具有谦让包容的精神,我相信,关于丹阳葛城古都、九里季子与申港季子,其文化认知、分析研究、历史定位,就不会有无断抵触,划地为圈、区域限制的消极因素。将会有热情参与、理解包容、深入研究的积极精神。
    丹阳考古发现“葛城遗址”,已过去整整十年。真因为,咱们无锡吴氏宗亲会,是世界吴氏、天下吴氏之泰伯祖地啊!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热情期待,首先,要引起泰伯祖地吴氏宗亲联谊总会领导的重视,让祖地吴氏宗亲们充分了解,更有历史文化研究人员积极参与。现如今,我将同大家一起积极努力,能够使得,该历史失忆四百多年的吴国都城(葛城)将会苏醒,“吴国第二古都”得以确认。这一历史文化遗产,会尽早写进历史,并奉献给所有天下吴氏。其次,江阴与丹阳季子文化的两地交流及旅游开发,将进入良性循环。
    以上,只是我根据有关历史资料、考古专家学者的论证意见的综合分析,然后对吴国(葛城)第二古都,及所外延的有关历史信息的一点见解,提出初步论点,诚请大家讨论、考察与研究。由于本人知识水平有限,恳请各位同仁提出批评指教。谢谢!

    论文作者:吴文新  泰伯吴氏祖地宗亲总会常务理事
                           2017年6月8日

    (此论文,被编入二0一七年十月第三届泰伯论坛.论文集《灯,永远亮着》——第49篇

丹阳发现葛城遗址.第二古都空白有望填

    
          



上一篇:渤海吴氏考略

下一篇:妈祖碑记考



◆声明:湖北吴氏网为公益性民间网站,旨在交流吴氏文化,收集吴氏族谱,帮助寻根问祖,挖掘整理民间文化遗产。原创作品版权属作者及本站所有!转载须注明作者及出处,且不得作为商业用途!——特此声明!

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评论(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