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创始人陆九渊之妻吴爱卿
吴爱卿(1139-1198),临川前廊村人,为家中长女,自幼聪明伶俐。父亲吴渐,抚州府学教师,抚州金溪人陆九渊,在十岁的时候,便跟随五哥陆九龄到抚州府学做侍读,吴渐为陆家外舅,吴陆两家原本经常往来,吴渐很赏识和器重陆家兄弟,就把吴爱卿和同庚的陆九渊订下了娃娃亲。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24岁的陆九渊和岳父吴渐一起参加乡试。陆九渊高中第4名,吴渐高中第9名,“翁婿同科中”在抚州一时传为佳话。两家正准备办理婚事,这时,陆九渊的父亲陆贺却病逝,陆九渊按古训,居家守孝三年,婚期也耽搁了。守孝期间,乡试高中者也不能违例举送参加会试。乾道元年(1165年),三年守孝期满,陆九渊不得已第二次参加乡试,但名落孙山。这时,吴爱卿鼓励他,不要灰心,不要泄气,下次再考。
乾道三年(1167年)冬天,陆九渊和吴爱卿行合卺之礼,结为夫妻。婚后,夫妻恩爱,吴氏把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让丈夫安心读书。三年后,夫妻喜得贵子,陆九渊已过而立之年,他们给孩子取名“持之”,有立不易方和持之以恒的寓意。之后,他们又生一子名叫循之和一个女儿。
乾道七年(1171年),陆九渊33岁,第三次参加乡试,顺利中举。翌年,考中进士。吴爱卿喜上眉梢,认为好日子就要来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按宋朝规矩,凡中进士者,即可入仕途,但必须在家候职几年,等候调官。如果多年得不到实职,那也只是一个空名的学者。为了生计,陆九渊在青田办起了槐堂书屋,四方士子来学。其间,朝廷下旨,拟任陆九渊为隆兴府靖安主簿、建宁府崇安县主簿,但是不能立即上任,还得在家候职。这几年,陆九渊负责讲学授业,吴爱卿负责书屋的日常管理。
淳熙九年(1182年),陆九渊赴临安任国子正。在京为官时,家乡人、弟子及四方宾客经常登门拜访,门庭若市,座无虚席。陆九渊住的官舍并不宽敞,来了亲朋好友,只好临时在旅馆租房。虽然家境并不宽裕,但吴爱卿热情待客,日常所需,无有欠缺。在京都临安五年,同僚都知道陆九渊有一位贤德夫人。关于这段经历,陆九渊大弟子杨简介绍得很清楚:陆为国子正、删定敕局,居中五年,四方之宾满门,旁无虚字,并假于馆,中馈百需,先生不一启齿,孺人调度有方,举无缺事。暨先生奉祠归,囊萧然,同僚共赆之……
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九渊因上五札,得罪权相王淮,被罢归。陆九渊携家眷回到青田。因囊中羞涩,淳熙十五年(1188年),陆九渊勉强办起了象山精舍。当办学资金遇到短缺时,又是夫人吴爱卿将自己的嫁妆私房钱拿出来变卖用于开销。由于条件差,陆九渊受不住山中风寒血疾发作,吴爱卿精心服侍,直至他病愈。陆九渊为有这么一个贤德的夫人感到欣慰,所以他也尽自己所能为夫人分忧。吴爱卿父亲吴渐和母亲黄氏去世后,陆九渊亲自写墓志,赞扬两位老人的鞠育之恩,“某在童稚时,为公所知,后又妻以其女”,感恩之情溢于纸上。这不仅是对吴爱卿父母的感激,也是对吴爱卿的赞扬。绍熙元年(1190年),吴爱卿的大弟弟吴伯愚以微疾卒,丢下了夫人周氏和年幼的女儿。陆九渊不仅写下《吴伯愚墓志》,还为之操持以族子为嗣的后事,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吴爱卿在象山先生心中的地位。
绍熙二年(1191年),朝廷下旨,催促陆九渊“疾速之任”,知军荆门。听说他来赴任,许多旧友来看望。有一个县令问他:“什么时候赴任?”陆九渊说:“诏令很急,我想单骑即行。”县令好意警告他:“荆门是危险的地方,金人南下必定要打军事要塞的主意,先生务须小心为妙……”听罢,陆九渊竟愤然说:“如此则荆门乃次边之地。某当挈家以行,未免少迟;若以单骑,却似乎某有所畏避也!”吴爱卿十分支持丈夫的想法,愿意随丈夫远赴荆门。来到荆门后,陆九渊看到没有城墙,便带领妻子儿女参与修城。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城四千官兵一起挖土筑墙。短短20天,周长近六华里的城墙就筑起来了,速度之快令人吃惊。原本预算花钱二十万串,结果只花了五千串,大大节约了开支,创造了一个奇迹。难怪当时丞相周必大赞叹道:“荆门之政,可以验躬行之效。”
绍熙三年(1192年)十二月,陆九渊在荆门劳累过度,一病不起,与世长辞。几年后,庆元四年(1198年)吴爱卿也在对丈夫的思念中去世,杨简在师母吴爱卿的墓志里给予了高度评价。吴爱卿与陆九渊风风雨雨几十年,相濡以沫,同甘共苦,让人肃然起敬,莫不感动。
陆九渊后来成为历史上与朱熹双峰并立的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我国心学的创始人,吴氏作为贤内助,应该说与妻子吴爱卿在背后的默默奉献不无关系。
吴忠强(荣祥)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