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收条
推荐指数
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里,收藏有一张特别的收条,它纵长9.1厘米,横宽7.6厘米,条形毛边纸上分数个纵列写着“今收到师供给部手枪壹架吴先奎古历贰月廿八日”字样,收条上三处加盖了吴先奎个人印章,日期后面盖有“安麻经游击队大队部”长方形印章。这张收条是箭厂河老共产党员、复员革命军人吴维继于1974年捐献给箭厂河革命纪念馆的,1981年该馆上交新县文管会,1988年移交给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一
吴维继,1914年5月出生于湖北黄安紫云区四角曹门(今属河南新县箭厂河)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给地主放牛、干杂活,受尽了欺负吃遍了苦,恨透了那个不合理的社会。1926年前后,革命思想传播到鄂豫边,在本村吴焕先、吴先恩的影响下,他逐步懂得了革命道理,先后参加了当地童子团、少先队、赤卫军、黄安模范营等革命队伍。
1932年,吴维继参加了红军,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三、四次反“围剿”和川陕革命根据地反“围攻”斗争。尔后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三过雪山草地,先后任红四方面军第9军供给处总务科科长、留守处处长、红四方面军总兵站部供给科科长等职。西路军失败后,他九死一生,于1937年10月辗转回到老家,后找到新四军第四支队留守处要求安排工作,留守处负责人告诉他:“现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已经形成,大别山党组织正在恢复,你先回去与箭厂河合作社冯学明同志联系。”此时,箭厂河合作社实际上是党的地下交通站,冯学明是交通站负责人。吴维继与冯学明取得联系后,就在家乡开展地下工作。1938年秋,鄂东地委书记程坦在箭厂河娄子洼召开(黄)安、麻(城)、经(扶)一带县区以上干部会议,冯学明、吴维继都参加了会议。1939年秋,安麻经工委在郭家河月儿湾成立,书记郑平,负责安麻经三县边界,即现在箭厂河、泗店、田铺等区工作。不久,安麻经工委迁到箭厂河娄子洼。1940年4月,程坦再次来到这里,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并将安麻经工委改为安麻经县委。这一时期,吴维继在县委的领导下,参与建立安麻经游击大队,为新四军第五师筹集物资和扩充兵员,配合新四军主力开展反顽斗争。
郭家河月儿湾新四军四支队留守处
1943年3月,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叫嚣:“要在两年内,消灭共产党的一切力量。”随即,蒋介石掀起了第三次反共高潮,策划在六个月内消灭新四军第五师。在鄂东的桂系第7军程树芬、张相泽两部所谓“挺进军”,完全停止了对日作战,将敌对矛头全部指向共产党。他们调集了十余万兵力,分左、中、右三路向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进攻,疯狂破坏共产党地方组织。黄安、麻城为中路进攻区域,由国民党保安第3旅旅长王啸风指挥其所属的两个团及桂军一个团负责。1943年8月,桂军派一个营驻扎黄安县檀树岗,配合檀树岗、箭厂河一带的反动地方势力,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抗日群众,箭厂河一带被白色恐怖所笼罩。
一天夜晚,吴维继的哥哥、地下党负责人之一吴维和,在四角曹门遭地方民团包围,虽奋力突围,但寡不敌众,不幸中弹牺牲。吴维继因当天外出不在家逃过一劫。这一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对箭厂河一带进行了拉锯式的“清剿”,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为把共产党一网打尽,国民党反动派列出了长长的抓捕名单,吴维继赫然在册,随时都有被敌人捕杀的可能。地下党组织为保存革命力量,指示吴维继等一批暴露身份的党员转移到主力部队。吴维继怀着哥哥牺牲的悲痛心情,和地下党员吴先炎、张培均等人,于1944年11月秘密前往鄂中,参加新四军第五师。出发前,为了应付沿途敌人的盘查,他们都分别取了化名,吴维继叫吴光明,吴先炎叫吴昆(后为刘邓大军团长,解放战争中牺牲),张培均叫张波(解放后曾任信阳军分区政委,并一直沿用此名)。
二
红军时期,吴维继一直在吴先恩带领下做部队后勤工作,有丰富的后勤工作经验。参加新四军第五师后,根据他的特长,组织安排他在独立旅供给部军需科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妄图发动内战,对处于反内战前哨的中原军区(原新四军第五师部队归属中原军区)实行经济封锁,阴谋把我数万将士困死饿死。部队物资十分困难,干部战士经常吃不上饭,吴维继和同志们一道,不畏艰险,拼命工作,想尽一切办法,保障部队供给,而自己往往是食不果腹、衣不遮体。
蒋介石消灭中原军区部队之心日趋迫切。1946年,程潜、刘峙、胡宗南调集11个军26个师共30余万人,将驻扎在湖北省宣化店一带的中原军区部队重重包围,妄图一举歼灭。为了粉碎国民党的阴谋,经党中央批准,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决定实行战略转移,即历史上著名的中原突围。
为了轻装突围和减少人员牺牲,部队决定让一批老、弱、病、伤人员复员回乡,其中包括紫云区箭厂河、檀树岗一带20多人。吴维继因在长征途中负过伤,且体弱多病,也在此次复员之列。当时国共关系已趋破裂,他们到处设置哨卡,搜捕甚至杀害中原军区的复员人员。此前,国民党军第18师第353团第3营驻黄陂长轩岭的第7连,将鄂东军区复员返乡的郑玉怀、余长生等8人捕去,郑、余2人惨遭杀害,其余6人被扣,生死不明。还有,第一纵队教导团17名复员返乡人员行至光山孙铁铺时,被国民党驻军诬为“间谍”,捆绑吊打。
新四军第五师领导担心吴维继这批复员的干部、战士回乡,也会遭到当地国民党势力的迫害,便采取了很多相应措施,以保证复员回乡人员的生命安全。当时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人称“位老”的郑位三,在吴维继返乡前交给他一项任务:负责带领箭厂河、檀树岗一带复员人员返乡。同时,位老还写了一封信交给吴维继,让他回乡后当面交给石子谦。石子谦是河南省经扶县(今河南新县。1932年底,国民政府将箭厂河一带划归河南经扶县)参议员、箭厂河大地主、国民党地方民团的头子,与位老有表亲关系。这封信的大致内容是:新四军第五师有一批大龄伤病人员不便留在部队,为了精兵简政,已复员回乡,望你在地方给予关照,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若他们中任何一人被国民党迫害,我都会把账记在你的头上,到时一定会找你这个老表算账!位老还特意让师供给部拨给了吴维继一把手枪,作一行人途中防身用。
吴维继担心回去后当地国民党反动派不会放过他,曾提出不想复员回乡的请求。郑位三十分理解吴维继:“我们知道你回乡后会有危险,但目前我们处在国民党部队的重重包围之中,要突围出去就要急行军要打仗,你负过伤身体又不好,跟着部队会更危险,组织是经过反复考虑,才确定让你复员的。你不仅仅是复员回乡,而且要完成组织交给你的带队任务。你回去后尽快同地方党组织联系,他们也会保护你们的安全。另外石子谦看了我写给他的信后,估计不敢对你们下手。”位老还特别交代:“任务完成后,这支手枪在你身上会给你带来麻烦,请你将它转赠给安麻经游击大队,并告诉坚持地方斗争的同志,不要被敌人吓倒,主力部队很快就会回来,我们一定会胜利。”
位老的一席话,使吴维继倍感亲切,同时也感到任务光荣、责任重大。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想到这些,吴维继便欣然接受任务。就这样吴维继带领大家踏上了返乡之路,他们尽量避开村庄、大路,走山间小道,吃的是准备的干粮,喝的是山涧水,昼伏夜行,从宣化店到卡房,翻老叶湾,路过郭家河、陈店,越过木城寨,克服了重重困难,历经各种艰险,艰辛跋涉,终于安全回到了家乡。
把大家安顿好之后,吴维继顾不得回家,就怀揣手枪到了石子谦家。石子谦见到吴维继,十分吃惊,大声咆哮:“吴维继你的胆子还真不小,两年前抓你让你跑了,今天你还敢送上门,你就不怕我把你抓起来?”吴维继想到当年哥哥吴维和就是被他杀害的,真想掏出手枪一枪将他击毙,但位老的嘱咐犹在耳边,于是他强压怒火说:“我是奉郑位三同志的命令,来给你送信的。你先看你老表写给你的信再抓不迟,我今天敢上门送信,就没把生死放在心上,但我告诉你,你老表在信上写的很清楚,还让我转告你,我们的部队长则一年,短则半年就会回来,你要给自己留条后路。”石子谦看完郑位三措辞严厉的亲笔信后,态度大为转变。郑位三是湖北黄安紫云檀树岗人,是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共黄安县县委书记、鄂豫皖省委委员、鄂东北道委书记、红25军政治部主任等职务,在鄂豫皖边区享有崇高的威望,现在又是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主要领导人,是他石子谦惹不起的人物。想到这儿,他连忙堆出一丝笑意对吴维继说:“老表的信我看了,我尽力而为,只要你们回来不乱搞,我不会找你们的事。”位老的这封亲笔信,对石子谦和国民党地方民团极具威慑,对保护这批复员回乡人员的安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虽然当时国民党对大别山的“清剿”非常残酷,但这批复员干部战士,直到全国解放都没有受到迫害,这是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领导,特别是位老关心和保护的结果。
吴维继完成送信任务后,又根据位老的交待,将随身带回的手枪转赠给安麻经游击大队,并向当时安麻经县委、游击大队负责人吴先奎和箭厂河区委书记王少华传达了位老的指示。之后,吴维继特地要求吴先奎开具手枪收条。这也是他的职业习惯,因他在红军和新四军期间都是做军需后勤工作的,养成了对物资、枪支的出入要完备手续的习惯,做到账目来往清楚,出入有据可查。于是,吴先奎用黄草纸写了一张收条,并郑重盖上“安麻经游击大队部”印章和他的私章。
安麻经县委所在地——箭厂河娄子洼
回到家里,吴维继立即将此手枪收条交给妻子汪玉兰保存,他告诉妻子:这张条子是他根据位老的安排把手枪转赠给安麻经游击大队的证明,千万要保管好不能丢失。细心的妻子就将收条小心地缝在线提(装鞋底、鞋帮纸模和针线等女红用具)的里层,不知情的人根本发现不了。
在吴维继和安麻经游击大队的同志们看来,转赠的手枪和位老的指示,体现了中原局领导对他们坚持大别山地方斗争的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敌斗争和取得胜利的信心更加坚定。在后来的斗争中,他们在罗礼经光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坚持大别山红旗不倒,熬过“五更寒”,迎来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牺牲和贡献。
三
1947年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吴维继任箭厂河区竹林乡乡长,在中共新县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参与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斗争。解放大军南下渡江作战期间,他积极组织当地群众捐献大米、草料、干柴,赶做军鞋、衣服,筹集油、盐、蔬菜等物资,修路架桥、运输军需等,为支援前线、解放全中国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吴维继先后任箭厂河区区长、箭厂河人民公社管委会副主任、国营新县林场副厂长等职。在此期间,很多关心吴维继的亲友对他说:“按你的资历和对革命的贡献,你的职务安排得偏低。”吴维继却说:“同那些牺牲的战友、亲人相比,我能活到今天已经够幸运的了,应该知足。”他在长征路上负过伤,导致身体长期有病,在革命军人评残中被评为三级残废,政府要发给残废金,但他认为自己拿着国家工资,坚决不再领取残废金。
吴维继一直热心家乡建设。由于战争的严重创伤,新县在相当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物资匮乏,资金短缺,基础设施不完善,严重影响新县的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曾多方寻求新县籍老首长、老将军帮助扶持。当时,吴先恩将军任北京军区后勤部部长,他不仅是吴维继革命引路人、村邻,而且二人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特别是在长征途中结下了生死情谊。因此县委、县政府领导曾多次让吴维继到北京找吴先恩帮助家乡解决一些困难。吴先恩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总是千方百计为家乡排忧解难。如县城通往各区、乡的电话线和有关设备,箭厂河公社的第一辆嘎斯牌卡车等,都是通过吴维继找吴先恩帮助解决的。又如当时新县县城发电厂的发电机功率较小,不能满足县城机关、居民用电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县领导又派吴维继代表县里到北京找吴先恩,希望能帮助解决一台大功率发电机。吴先恩听了来意,随后想方设法地调剂到一台旧火车头,无偿支援给新县作为大功率发电设备。火车头运到信阳后,因当时交通落后,无法运到新县,只好将火车头在信阳卖掉,再用卖火车头的钱买了一台大功率柴油发电机,解决了县城的用电问题。此后,吴维继还应县领导的要求,多次请吴先恩、吴文桥(时任南海舰队政治部主任)、刘鹏旭(时任洛阳军分区参谋长)等首长帮助县里购买汽车、手扶拖拉机、电力器材等,为新县的建设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1974年,吴维继深知那张收条不仅是自己将手枪交给地方党组织的证据,更是当年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领导,特别是位老在革命战争年代,对复员人员、地方同志的关心、爱护和鼓励的见证,应该让更多的后人了解这一历史。因此,便于当年将此收条捐献给了当时的箭厂河革命纪念馆。完成这一心愿后,他便在家安度晚年。这位革命队伍中的老兵,由于常年带病坚持工作,积劳成疾,加之在“文革”中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于1977年病逝,时年63岁。
(作者吴建华,系红军吴维继的长子,现任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吴姓文化研究会顾问)
来源:新县吴姓文化研究会网站
图文:吴建华
编发:吴德泉
审稿:吴小艾
审核:吴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