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都有故乡情节,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寻根情节。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总想着自己从哪里来,自己的祖先是谁,找着找着,就需要用到家谱。当翻开家谱的那一刻,把现在的每个人与远古的祖先勾连了起来,家谱上用一个个详细地笔迹记录了从古至今家族的传承,让我们觉得找到了根之所在。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远古的祖先是否存在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根就行了。但对于历史学家来说,他总要去挑刺,觉得有些人根本不可能是某一姓的先祖,并且提出自己各种各样的理由,让你无法辩驳。听到这些或许会让人无法接受,但是我们将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大部分年代越久远的历史,其传说性越强,真实性越差,或许许多人最终找到的祖先并非是真正的祖先,但是存有一颗“我们是一家人”的信念便已足够。
许多的家谱都是雷同的开头,以至于我想起了电视剧上面一句经典的话:如有雷同,实属巧合。但是在家谱上还真不是巧合,几乎所有的家谱都会把祖先追溯到炎黄二帝,这实际上印证了中国的传统观念“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炎黄子孙的观念在西汉时期就已存在,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把匈奴人视作夏桀的后裔。
家谱其实也是这一观念的产物,应该说从华夏民族出现的那一天起,就有了共同体意识。这种共同体意识简单来说就是炎黄子孙,并使得中国在长期的发展中也能保持大致的统一,这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而在家谱中,贯彻到了每一个平民百姓的心中,就是家谱开篇中的始祖是炎黄。
炎黄是否是历史上存在的人物,这里暂时不论,但是在串联了所有中国人的意识方面,作用是巨大的。炎黄以下的人物,每个姓氏的家谱开始出现了分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得姓始祖都是名人,都是历史上可以找得到的。
至于这个人是不是真的,真的很难确定,但是只要心诚即可。因为,家谱上有名人,证明这家人丁兴旺,名人辈出。不光这些原因,还有因为是建立了新的王朝,要追终慎远,一般也会追踪到前代的著名人物,还有一些家族发达了,本没有家谱,然后就附会他人的家谱,他人的祖先成为了自家的祖先。
家谱的历史,追溯起来可以到南北朝,那时候叫做谱牒,是少数人的专利,只有贵族和士族阶层才有权拥有。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能够记住自己三代以内的姓名就不错了,更不用说更久远的远祖了,真可以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那时的家谱,则因为战乱和大族的凋零,早已不复存在。其实前代谱牒最主要的作用不是追述先祖,而是用于做官的考评,那时候还是很讲究出身的,因为谱牒这东西稀少,想要伪造很困难。
到了宋代,民间开始了大规模编修家谱的风潮,目前我们所见的绝大多数家谱都是宋代以后编写的,而最早的家谱也是宋代的。宋代出现编修家谱的热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纸张的普及和印刷术的发明。纸张其实在南北朝后已经逐渐取代了竹子,但是大多数书籍还是由人专门抄录的,耗时长,价格高,书籍的流通主要还在上流阶层。到了宋代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变,印刷术的普及解放了人力,使得书籍的成本迅速下降,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家谱自然也不例外,更多的人有机会编修家谱。
宋代编修家谱还有重要的原因,就是此时内忧外患严重,战乱频繁,许多北方大族南迁,为了记住家乡和族人,需要用编修家谱的形式记录下来,以期再次相聚。家族和宗族的力量在宋代也是大发展的时期,出于团结族人的目的,也需要寻找一个共同的祖先,以此作为纽带把整个宗族团结起来,应对诸如生存和其他方面的挑战,编修宗谱也是有必要和及时的。
虽然宋代是家谱的兴盛期,但能够保留下来的确实不多,因为王朝更替的战争和动乱,对书籍和家谱来说都是一次灭绝性的打击,许多书籍和家谱都毁于战火,甚至毫不夸张地讲,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家谱都毁于战火,并不违背事实。当然,进入了明代又是一次编修家谱的高潮,经历了前朝的高压政策,明代的华夏先民的自豪之气得到了扬起,这段时期大规模编写的家谱的风气风靡了全国,上至权贵,下至普通百姓,只要有金钱,都可以进行家谱的编修,出现了家谱繁荣的大高潮。
我们当今所见的家谱,绝大多数都是此时编写的,或者是继承自明代的家谱。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家谱的编修规范和形式逐渐形成,家谱编修都在遵照一定的体例编修,现在的流传下来的修谱方法,也是来自于宋明的继承,可以说影响深远。
一般来说,一本家谱会包含所有男性子嗣的姓名、生卒年、事迹、坟地、祖训、世系。少数家谱中也会包含一些重要的女性成员,比如被朝廷授予了谥号等,特别对于家族中的耆老、官员、有功名的举子会单辟一册,专门记录详细的事迹,其目的在于教育后学,让他们仿效先人,光耀门楣。家谱还要与祠堂相配套,其中还要设立族长,以下再细分每一房的族长,以此构建一个完整严密的宗族体系,而家谱在其中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
家谱对每个家族来说,是一本缩微的家族发展史,从中可以了解的家族的起源和发展。对于史学家来说,则是重要的资料,通过家谱,可以了解过去的事实,弥补正史的缺漏,尤其是家族中的名人,其下的事迹最具参考价值。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起飞,国人对于家族的感情再度得以释放,他们也开始通过家谱回忆家族的历史,团结亲族,睦邻乡里,也在用当前的体例编写新时期的家谱。
下一篇:家谱里的余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