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吴氏名流(141)
“古今中外第一人”
“我们共同为人民”
——记“吴氏金童”连登宗贤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见闻
在悠悠的岁月长河中,深藏着一位堪称传奇的人物,他就是当年的“金童”吴连登宗贤——毛主席身边备受敬重的“红管家”。他与毛主席共同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吴老的回忆,去领略那段“风起云涌”
的辉煌过往。
吴宗贤1941年4月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今年84岁。
他1958年参加工作。1959年国家从各地挑选优秀服务员入人民大会堂工作,吴老凭借出色的表现入选了,后又进入中南海。
1964年经“圣上钦点”,到主席身边负责老人家的工资收支、衣食住行和家务杂事等。从那一刻起,吴老的青春年华就和“当朝天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什么叫‘日理万机、废寝忘食’?主席为了工作、为了事业、为了国家和人民,经常连续工作20个小时,有时一顿饭要吃一两个小时;他想办的事没办完不吃饭,不睡觉”。“他‘以身作则’,要求全党全国人民和干部做到的事情,他首先带头做到。”说起毛主席,吴老话中难掩激动。
伟人与吴连登宗贤的合照
—、谆谆教诲、获益终生
“我们互相之间都是同志,这比什么感情都深,我以后就喊你吴连登问志,你也可以叫我毛泽东同志”。这样激动人心的话语,不知让吴老说什么好。
刚到主席身边不久,吴宗贤老家的房屋失火被烧,毛主席得知后,从“稿费”中特批300(还有一次200)元资助他。吴老想了一下对主席说:“这笔钱我不能收,我家的困难自己可以解决。”毛主席说:“我们都是同志嘛,我应该帮助你!有困难应该互相帮助。现在你家遇到了事,你又走不开,我也离不开你。”这时吴老眼泪就流下来了,因为主席把他当成了:同志,只好收下钱。
主席又说:“你们这些年轻人要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好好地报答党和人民,不要忘记党和人民的恩情。”后来主席还教导我们:
“……共产党员就是要做难做到的事。”
“我尊敬主席,也崇拜主席。我是一个小小的管理员,不敢全面评价主席,但我希望能通过这些细小的侧面,让大家了解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生活中的主席像我的慈母一般,他会掰开了揉细跟你讲道理,讲要怎么做人怎么做事。他是我们的长者和导师,
主席的谆谆教诲,使我获益匪浅受用终生。”
二、一生节俭为国为民
主席的生活挺简单且非常节俭,他爱吃辣,也喜欢红烧肉,但是不允许有“山珍海味”。吴宗贤每天都要给毛主席准备四菜一汤,分量恰到好处,既能保证营养,又不会有丝毫浪费。毛主席还喜欢吃粗粮和青菜,每天的餐桌上都会有红薯、玉米这些东西。
毛主席补了73次的睡衣在韶山毛泽东遗物馆展出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遭受苏联“卡脖子”和自然灾害等困难,主席一直让他的孩子到“机关食堂吃大灶”,不允许工作人员给她们:饼干点心;同时主席七天没吃米饭只吃野菜等,七个半月没再碰一块肉、没喝茶,就连鸡鱼蛋也没吃,只吃素菜,导致缺乏营养腿脚浮肿。看到这种情况我们偷偷做了一碗红烧肉,主席生气地说:“现在什么时候,老百姓都饿着肚皮,我还吃肉,谁做的?他要想吃,就让他拿去吃!”我们只好“搬来救兵”周总理,他关切地劝老人家吃一点肉,主席反问道:“你吃了吗?!”说得总理无言以对。这就是一代伟人“当今圣上”和
“宰相”为人处事和治国之道的崇高风范。使人泪目,令人崇敬!
主席晚年时,经常吩咐厨师少做点饭,吃得不多不要浪费。有一次吴老给主席送菜时,发现他正在捡桌子上的饭粒吃。“主席:掉在桌上的就不要吃了,不卫生”,他连忙说。但主席没有理会,继续捡起来吃掉。还说:“农民种粮食不容易,不能小看几粒米,我们就是要提倡一种精神,不能浪费”。
主席一生常穿着打了“补丁”的内衣(一件睡衣补丁竟达73处、一床毛巾被有补丁54个)和破了的鞋袜。我们劝他换新的,毛主席说:“没有关系,穿在里面别人看不见,我不嫌就行了。”
一次在会见英国前首相艾德礼时,穿一条屁股上扎满了螺纹补丁、膝盖处磨得发白的裤子,我们劝他换一件;老人家却说,
“不要紧谁看我后边。”
“当今天子”率先垂范节俭为国为民的崇高品德使我们肃然起敬!
三、“稿酬”来自人民,用于人民
吴宗贤当“大管家”后,毛主席每月的工资:一家人的生活(含女儿上学)费、吸烟喝茶、房租水电家具等、党费和冬天取暖费,还有主席爱请客,报销客人前来有事的路费以及买书,这样一来,主席成了“月光族”。他的开支远不止这些,还要资助烈属和一些对国家有贡献、有困难的人。
钱从哪里来?就是从毛主席的全部稿费和诗词选集、著作的收入中支出,这些钱存在“中办”的一个“特会室”里,如果动用需经主席批示同意才能支出。
有一次李银桥同志(主席的秘书)家乡受了灾,“圣上御笔”
让他去取钱,李秘书不愿取,主席知道后不高兴地说:“难道还要我亲自给你拿?你知道我从不碰钱。”毛主席说:“稿费是人民的,不是我的,最终还是要用到人民身上。”
当年为帮助湖南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主席找章士钊老人借了两万元,建国后得知章老生活困难,即每年从“稿费”中给他两千元,一直给了十年(而不是由国家给章老还钱)。
1963 年主席获悉:原湖南师范老校长张干先生抱病的消息后,托周世钊副省长带交2千元和一封信; 当主席得知先师王季范表兄家里有困难时,资助2千元。
1966年程思远先生(国民党原代总统李宗仁的秘书,力劝李回国、为国家统一、社会进步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是爱国民主人士的杰出代表和有功之臣)生活窘迫,主席让汪东兴主任 “提取 ”10万元送给他。
1972年贺子珍先贤住院,主席指示吴宗贤“支取”八千元作为生活补贴,贺老拒绝接受;吴老用四千多元支付了医疗费,退回三千多元。
毛主席的先师袁吉六的遗孀戴常珍老人生活困难,主席从“稿费”中拿出400元托人带去接济;他给陈昌、罗哲烈士家里各300元和昔日同学郭梓材先后6次1700元,还有韶山人民300万元等,这些事例不胜枚举。
“主席看不得老百姓受苦,希望人民能过上好日子,安居乐业。”。吴宗贤说。
1975年夏天,河南遭受了特大洪涝灾害,全省30多个县市受灾严重,人民生命财产损失重大;1976年周总理逝世和唐山大地震等等,主席都为之动容落泪。这些都彰显了伟大领袖的大爱无疆!
主席逝世后,所剩“稿酬”连利息150余万元全部上交了国库,未给其子女分文。
“在中国任何一分银行、任何一个储蓄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毛主席都没有一分钱的存款”,吴老理直气壮地说。
吴主任1964年(196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至1976年,在毛主席身边任管理员,1987年后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2001年退休,2013年被《人物周刊》杂志评为“感动人物”;2017年当选为: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会长;还编辑出版了:《毛泽东饮食趣谈》、《毛泽东衣着趣谈》两书,详谈毛主席俭朴节约、鲜为人知的轶闻趣事。
吴宗贤在评价人民领袖毛主席时,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推倒三山填苦海,肃清五毒涤污尘;泽东家中无私产(外国元首赠送的礼品,一件不留上交给国家有关部门),古今中外第一人。”
在这十二年中,“我受到了主席的教导、熏陶和‘感染’,获益匪浅终生难忘。负责主席的生活责任重大,是全党全国人民交给我的任务。”主席曾对我们说:
“我在为全国人民服务,你们为我服务,我们一起共同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吴宗贤还总结说:“勤奋、勤政、廉政、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没有自己的利益,这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生。”
吴会长您是我们吴氏的骄傲,也感谢您在主席身边的辛勤劳作!
祝您健康长寿!
同时以此文纪念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仙逝49周年!
尊敬的伟天领袖毛主席,您功比天高,恩似海深!您的丰功伟绩同山河永在,您为国为民的思想和情怀与日月同辉。您永远活在全世界人们心中!
(“吴氏玉女”旭君宗贤在伟人身边鲜为人知的“故事”,将在12月26日“揭晓”)
吴忠祥于云南昆明
2025年8月15日
作者简介:
吴忠祥, 名祯祥、字铭,1952年4月生,湖北通城县大坪乡易畈村人,大专文化。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本村当“乡村医生”,后在咸就读,毕业后在咸宁地区(市)卫生局(卫生健康委员会)工作至退休。因勤于笔耕爱好写作,而被巜中国中医药报》聘为:驻地记者,国家《健康报》、《湖北日报》、《咸宁日报》等多家媒体聘为:通讯员。其利用业余时间无偿为全市医疗卫生系统的工作“鼓与呼”。工作三十年间,在上述报刊杂志发表文章200余篇,有多篇作品在国家和省、市报刊或专题(专栏)征文(参赛评选)中分获二、三等和优秀、鼓励等奖项。退休后,咸宁市卫生局鼓励并支持其编辑出版《卫生情结》吴忠祥作品集一书。近两年,又在《湖北吴氏网》发表“当代吴氏名流”、“与吴氏有关的成语典故”系列及游记、政论文、对联等作品160余篇。
图文:吴忠祥
编发:黎 曙
审稿:吴小艾
审核:吴合林
觐之:如文中所述,定公获谥忠武,其子,孙均得封...
宗亲:我祖籍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孙寺镇吴楼村,我...
宗亲:巧合的是找到我老吴家的历史,想不到我老吴...
宗亲:感谢宗亲刊拙文, 千里回乡一网情; 天上有...
宗亲:红色文化,红色传承,值得发扬。